同在屋檐下—“高质量发展的守望者”调研团队的邻避调查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越来越多的农民以及他们的下一代远离家乡,走向城市,从事非农职业。他们对产业结构转型与发展发挥了不可磨灭的作用,但他们走向城市、留在城市的过程中还存在哪些问题?在农民工群体内部代际更替阶段下,成千上万的新生代农民工在融入城市过程中有哪些共同关注的问题?
日前,南京财经大学经济学院“高质量发展的守望者”调研团队立足于新生代农民工进入城市所遇到的阻碍,选择了南京市民和新生代农民工两个截然不同的视角,以南京市市民和新生代农民工作为研究对象,在南京市各区县进行“南京市民和新生代农民工双向社区邻避效应的调查研究”。

团队成员合影
从7月5日开始,团队队员先后前往玄武区,鼓楼区,江宁区以及市中心新街口等地以发放调查问卷的形式进行调研。
在发放问卷时,无论是对市民还是农民工,队员们首先询问他们是否听说过“新生代农民工”一词,然而,95%的人表示从未听说过,他们对新生代农民工的印象还大多停留在“学历较低,在工地、工厂做工的农村人”。于是队员们对此进行了解释:新生代农民工指的是在1980年及之后出生的、外出从业6个月及以上的农村劳动力。
在玄武区的凤凰书城内,队员们遇到了一位从事教育行业的中年男人,他是土生土长的南京市民。当队员们说明身份和来意后,他主动地帮我们填写了问卷。通过交流,队员们了解到他对于与新生代农民工的相处多数情况下是持无所谓态度的。“与新生代农民工长期居住在一个小区”、“和新生代农民工做朋友,同事”……。这些他都可以接受,甚至乐意为之。

南京市民填写问卷
截至8月2日,调研进行了29天,调研团队共发出了800多份有效调研问卷。从问卷调查结果来看,无论是南京市民还是新生代农民工,他们其中80.30%的人很少参加社区活动,很少与对方打交道,所以对于“是否愿意和对方住在同一个小区”是持无所谓态度的。而且也有将近21.42%的市民在填写问卷时向队员表示新生代农民工的文化程度越来越高,或者进入城市较早,生活习惯也有很大改变,他们愿意和其居住在一起。
在向新生代农民工发放问卷时,队员们更多的是关注他们对城市生活的感受。将近61.58%的人表示自己想留在城市里生活,12.43%的人表示由于生活环境差异过大,当他们有一定经济能力后,他们还是选择回到家乡,剩下25.99%的人则是持无所谓态度。新生代农民工主观上对城市生活的向往,让他们更加努力去融入城市生活。

农民工填写问卷
但值得注意的是,对于自己社会生活较表层的部分,如结交朋友、接触同事,南京市民和新生代农民工对对方的包容度都较高,但在涉及自己生活较深层面的同住、结亲等方面,双方仍有较谨慎的考虑。例如,大部分南京市民和新生代农民工都愿意和对方做邻居,可在“是否愿意与之结亲”这个问题上还是有67.81%的人选择了不愿意。细问原因,他们都表示还是想与生活成长环境相同的人生活,毕竟结亲是关乎人一辈子的事情。
从调研结果来看,调研团队建议政府应采取有效措施来促进南京市市民和新生代农民工的融合度。在经济政策方面,应当减小南京市民和新生代农民工间的收入差距。在社会政策上面,要拉近两者的距离,例如社区居委会可常组织业主加强沟通和交流,减少误解。同时南京市民和新生代农民工要用更加全面的眼光省视自身和看待他人,给他人一个机会,也给自己一个机会。
目前,调研团队线下问卷调研已经结束,线上调研正在进行中。在未来的一个月里,调研团队将还会南京各个地区街道进行调研。还请大家继续关注团队动态,期待最终成果!
(通讯员 徐思敏 肖芷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