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讯(记者 张亚云 宿希强)近日,桃李面包(603866.SH)为其投放的五仁口味蛋月烧电梯广告致歉,引发广泛关注。社交平台显示,该广告文案为“有人说五仁不好吃,我们认为:那是因为你还年轻,还没饱尝过生活的毒打”,被指责存在“教育消费者”的嫌疑。
9月5日,桃李面包发文致歉称,文案翻车了,确实是领导拍的板,这个锅只能他来背。在此鞠躬道歉,他现在正在接受“现实毒打”,后续宣发正式由年轻人接管,批评都接受,反思也在进行中。
不过,许多网友并不认可这份道歉的内容,有人提出“道歉态度嬉皮笑脸,毫无诚意,更像借道歉搞营销”“继续教育客户(消费者),上一个翻车的是谁来着”……质疑品牌沟通不够真诚。
事实上,近年来类似的营销“翻车”事件屡见不鲜。随着“打工人”等自嘲式称呼在消费者群体中流行,消费市场纷纷将这类词汇纳入营销关键词,但一些品牌在营销中未能把握好尺度,因不当表达引发争议。
今年4月,乳业品牌“认养一头牛”与BOSS 直聘合作投放的广告中,存在“COWS 直聘,找工作,直接跟老板哞!”“跳槽吧!奶牛,听说你们场晒不到太阳”等表述,被质疑涉嫌嘲讽打工群体;去年8月,雀巢旗下品牌KitKat的包装上,“我是自愿加班的”文案搭配双膝跪地、举手投降的小人形象,被指不尊重劳动者;2023年,李佳琦在直播带货79元一支的花西子眉笔时,面对网友“嫌贵”的质疑,反问“哪里贵了?……这么多年了工资涨没涨,有没有认真工作?”引发舆论风暴。
就桃李面包的广告“翻车”事件,山东师范大学商学院副教授刘长玉表示,这则“奶牛”广告事件,与其说是一次“创意翻车”,不如说是一次“文化误读”和“价值失灵”。刘长玉进一步提出,在社交媒体时代,受众不再是被动的信息接收者,而是积极的意义解读者和品牌共识的共建者。因此,忽视受众情感、尊严和心理,看似精巧的创意都可能在瞬间崩塌。品牌的传播必须建立在深刻的社会文化洞察和真诚的尊重之上。
官网显示,桃李面包的前身是沈阳市桃李食品有限公司,成立于1997年1月,于2015年上市,有A股“面包第一股”之称。公司主要经营面包、糕点,以及月饼、粽子等季节性产品。截至9月5日收盘,桃李面包每股5.68元,市值90.9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