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校级金课《无人机制导控制》《自动控制原理》获得者刘树光教授的采访约在办公室,那日的西安寒雨蒙蒙,从实验室赶来的刘教授抱着一大摞实验数据迈着大步迎面走来,虽然头上满是汗珠但精神头儿十足,浓眉下的双眼犀利有神,一开口又有一种特别的亲和力:“不容易,总算见上了面”。
刘树光是空军工程大学装备管理与无人机工程学院智能控制与测控系统教研室副教授。深耕三尺讲台30余载,刘树光教授是虚拟仿真训练、无人机制导控制等领域的权威专家,“约不到”刘树光是常态。上课、作报告、撰写论文、指导本科、研究生学员……他的日程排得满满当当,经常要加班到深夜。一次,合作单位的专家看到他开玩笑说:“你怎么化了‘烟熏妆’呢?”原来,那段时间刘树光为攻克某技术难题,在实验室里熬夜加班到凌晨,熬出了黑眼圈。他主讲的“无人机制导控制”等多门课程是校级金课更是学员们口口相传的金牌课程,他带领团队研究的某项成果获国家级一流课程、军队级的教学成果二等奖……
针对教学脱离装备实际与技术理念滞后等问题,刘树光构建了信息化装备教学团队的实战教学与装备科研联合实践模式,他将授课内容紧贴装备需求,把最新学术成果有机融入教学,探索形成“模块单项实践、流程交叉实践、综合一体实践”的教学模式,结合示范讲解、研讨交流、课外实践等多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提高了学员的专业理论水平和岗位任职能力。“传授知识的同时,我更喜欢结合部队的装备与实际情况进行讲解,可以让他们更加深刻地去了解部队真正需要的是什么。”及时将授课内容贴入装备需求,研究成果融入教学,在刘树光的课堂上,永远不缺乏“战味”,从课堂上就培养学好知识上前线的思想,把真正所学融入到军队和装备发展中去,融入到备战打仗中去。
“无论是教书育人才,还是搞科研出成果,都要做好需求对接。战场的需求、部队的需求,永远都是我们的最高追求。”身在部队院校教研岗位,刘树光时刻想着的是一线的实战需求与指向。
2019年一天夜里,刘树光教授像往常一样完成了一天的备课,打开教育部官网关注最新的教育方向。在笔记本上写下“往教育信息化方向走,要向数字化资源建设发展。”一条新闻浮现在刘树光脑海:人工智能程序“阿尔法狗”战胜了世界围棋冠军李世石,最新算法程序甚至不需要被告知游戏规则,就能自学成才,掌握下围棋、国际象棋等技艺。
近年来,军事领域颠覆性技术不断涌现,呈现出交叉融合、群体跃进之势,作为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战略性技术,人工智能应用于军事领域,使战争形态加速由信息化向智能化转变。刘树光深知,实战中,由人工智能支撑的复杂自适应系统,如蜂群系统,将具备越来越强的自组织能力,从而打破传统的严格层级的指挥体制,孵化出全新的指挥控制模式。由成千上万个无人系统组成的蜂群,其行动控制将由智能高效的算法系统成,能实现高度去中心化与动态聚合,无人作战趋势似乎愈发势不可挡。这一转变将是全维度、全图谱的,几乎涉及军事链条的所有环节,在未来作战中起着决定性作用。
虚拟仿真训练课程走进了刘树光的心中。说干就干,还没等课题正式立项拨款,刘树光自己先垫钱购置了研发所需的设备,开始了研究工作。
他的学生李海运佩服地说“刘教员身为教授,却比我们学员还更加勤奋。”然而刘树光总是感到时间格外的紧迫“高科技的探索与研究是永无止境的,它就像一次没有终点的马拉松长跑,是一项长期的反复摸索工程,是一项需要不断传承的接力赛。现代的装备与技术的发挥日新月异,我一刻也不敢松懈。”多年来,刘树光一直紧盯装备需求,多次为部队提供无人机自动控制原理技术咨询,并申报了教育部的首批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一流课程。独立提出的数字化新型理论方法,用于研制某型无人机作战系统,已在部队实际推广应用百余套。
尽管工作十分繁忙,但刘树光坚持对学员承诺,只要有难题,不管多晚,都可以第一时间向他“求助”。
“刘树光副教授都还在坚持不懈地指导我,我怎么好意思退缩呢?”谈起那晚刘树光陪自己加班做实验的经历,苏迎双仍心怀感激。在实验室中已加班到深夜,所研究的课题仍然达不到理想的实验效果,把电脑上的数据又一次删除掉,一次次的挫败让苏迎双最初的那股新鲜感渐渐消退,心中不禁打起了退堂鼓。
似乎看出了苏迎双的犹豫,刘树光教授耐着性子,俯身桌前,不厌其烦地一遍遍指出他实验模型中需要优化的方向,从建模开始一步步排查,代码一行行看,数据一个个过,师生二人就这样讨论到了凌晨,终于揪出了问题的根源。
不论平时科研有多忙,刘树光始终心系他用心耕耘的三尺讲台。对待学生,刘树光从不降低标准,从选择方向、指导具体研究到辅导撰写学位论文,他根据每位学员的专业特点、学术特长,给他们“高定位”。“其实最好的教学还是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刘树光颇有感触地说道。
潜心于教,致力于研。任教以来,刘树光马不停蹄,一直冲锋在教学与科研的前沿阵地,先后荣获国家级教学竞赛一等奖,育英尖兵全国一等奖,军队级的教学成果二等奖3次,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2个;研发新型系统20余项,装备配发部队10项,应用超百万人次,用一项项不断刷新、不断升级的教研成果诠释着一名军校教员对使命的执着追求。
面对如潮赞誉,刘树光十分淡然,“我始终相信越努力,越幸运。如果每一名军人都能始终保持对未来的梦想,并坚定地保持初心,不断磨砺前行,那么我们的军队将变得更加强大,我们国家的未来也将变得更加美好。”刘树光说。
未来,刘树光目标明确,只要是为了服务备战打仗,只要是对人才培养有利,就一定“坚决去干,全力干好”。(通讯员:陈蒙 袁梓琳 张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