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图片|评论|共青团|温暖的BaoBao|青年之声|青春励志|青年电视|中青校园|中青看点|教育|文化|军事|体育|财经|娱乐|第一书记网|地方|游戏|汽车
首页>>财经 >> 独家稿件 >>  正文

水滴筹被曝“扫楼式”筹款 互联网公益与商业需厘清

发稿时间:2019-12-04 15:35:00 来源: 中国青年网

  中国青年网综合12月4日电 “水滴筹”是一款互联网社交筹款平台,主要是针对身患大病,却又无力负担高额医疗费用的家庭提供的众筹捐款平台,其愿景是“让广大中国家庭病有所医”。然而,近日却被频频曝光“爱心作假”案例。

  譬如女子诈捐得钱后炫富。德云社演员吴鹤臣有车有房也募捐等等。而11月30日发布的一则《卧底实拍医院扫楼式筹款,审核漏洞多》报道,更是将其推到了风口浪尖。

  水滴筹深陷信任危机 “扫楼式”筹款寒人心

   

  水滴筹筹款顾问工作流程。图片来源于梨视频

  据梨视频报道,水滴筹大量招募线下地推人员即“筹款顾问”,这些顾问以“志愿者”的身份在全国超过40个城市医院进行地毯式“扫楼”,挨个病床询问病人是否困难,是否需要筹款帮助。如果患者有意向,志愿者们就会引导和帮助患者发起筹款,帮助患者撰写求助人的故事。其间,有些志愿者在填写筹款金额时,不经审核,随意与患者家属“商量”确定;有的甚至隐瞒求助者财产状况。并且,志愿者宣称在筹到钱之后,公司不会调查筹款去向。

   

  网友纷纷表示寒心。图片来源于微博

  视频发布后,不少网友表示寒心,纷纷表示“不要把人间最后的善意弄没了”、“不要为了一己之私连累真正需要帮助的人”、“别让好人寒心,别消费大众的善意,别让水滴筹成为捞偏门的途径”...

   

  水滴筹发布声明。图片来源于水滴筹官方微博

  为此,水滴筹所属北京水滴互保科技有限公司于11月30日、12月2日两次发布公开说明并道歉。针对“线下筹款顾问”相关报道的说明,水滴筹回应称,自即刻起,线下服务团队全面暂停服务,整顿彻查类似违规行为;针对“财产信息审核、目标金额设置、款项使用监督”等问题,公司皆建立相应的审核机制,确保财产等信息的充分公示并联合第三方机构验证,并持续跟进款项的使用情况。同时,水滴筹还称,将调整对“筹款顾问”的绩效管理方式,“舍弃原有以服务患者人数为主的绩效管理方式,调整为以项目最终过审的合格通过率为依据,考核围绕筹款全过程,侧重项目真实合规和服务质量维度”。

  据新京报报道,12月2日不少已经进入筹款环节的水滴筹筹款项目仍显示患者诊断证明正在验证中、患者身份证件及患者合照正在验证中等字样。

  诸多负面事件的浮出,引发的是公众对于像水滴筹这类互联网爱心筹款平台规范性的质疑。同时,也反映出了平台方在监管措施上的不到位。

  水可载舟亦可覆舟 守住公益本位加大监管

  对于成立水滴公司的“初心”,创始人兼CEO沈鹏曾在公开场合表示,中低收入家庭很难抵御一场大病的冲击,他想做互联网化的“中国传统的职工互助会或民间互助社群”,帮助大众解决重疾医疗资金问题。

  不可否认的是,水滴筹以及同类平台对健全我国民间救治救助体系发挥了很大的作用。数据显示,水滴筹在过去的三年中,累计为大病患者筹款达235亿元,平台寄托了2.8亿捐助者的善心,也给几十万家庭送去了温暖与希望,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许多大病患者的看病负担,让大病患者有了一个全新的求助渠道。

   

  水滴筹引发多次质疑。图片来源于网络

  从某种意义上说,水滴筹更像是一个汇聚“救命钱”的平台,但问题是,水可载舟亦可覆舟,由于管理上不够严格,线下推广的效果和初心就很容易出现偏差。水滴筹成立地推团队,原本是志愿者团队性质,因为对于很多四五线城镇、农村的病患者而言,求助无门的他们可能并不知道有这样的互联网互助平台,有人上门提供帮助,本是一件好事,但当良善行为缺乏监管和约束时,变质就在所难免。

  水滴筹引发的多次质疑可以看出,互联网公益筹款的“透明”还有很大的改进空间,公众对公益项目一旦产生怀疑,再建立信任会很难。

  业内人士认为,不论是公益组织内部,还是发布公益项目的平台,都要承担项目和筹款信息审核、监督等责任。特别像水滴筹这样既有信息发布服务,又为筹款人提供线下指导,自查责任更加重大,不应放任含有水分的筹款信息多次出现在平台上。早在2016年8月,民政部等四部委就发布了《公开募捐平台服务管理办法》,规定了信息发布者和平台各自的责任。所以在此次信任危机面前,水滴筹无法辩解,只有吸取教训,将整改落到实处。

  值得注意的是,求助人在水滴筹上进行筹款并不需要支付费用,不仅如此,水滴筹还全额补助第三方身份校验费用、服务费用及审核费用,这就不可避免的会面临商业与公益如何权衡的问题。

  有业内人士认为,水滴公司首先是一个创业公司,需要盈利,公益行为也需要商业力量的支撑,必须寻求其他盈利途径,才能保证水滴筹健康持续地运营下去。

  在新京报看来,公益就是公益,不能为了流量去伤害公益精神。互联网公益筹款平台应该“因信称义”而非“因利称义”,避免将公益筹款异化为割韭菜的低级游戏,恰恰是每一个互联网公益众筹平台需要严格审视的。

  光明网认为,把公益事业当成纯粹的生意来做,是相当危险的。那种为了圈占市场而降低援助门槛的思路,能够带来“流量”和“业绩”,但同样会为诈捐骗捐大开方便之门。而且,审核不严导致的虚假众筹,往往会成为平台信任危机的重要导火索,得不偿失。

  京师上海国际总部金融与房地产律师陈雷博表示,营利组织做公益要明确区分公益和营利的界限,通过公益来宣传保险从原则上来说没有太大问题,但是公益本身的开支详情应该是公开的,而如果该营利组织通过做公益来盈利,肯定是不合适的。

  可见,公益的核心不是给予别人财物,而是共同参与致力于社会问题的解决。公益的本质在于点燃人内心的真善美,以及驱动人的行动。有了水滴筹等项目的前车之鉴,互联网公益筹款的门槛会越来越高,社会各界对互联网公益筹款的合规合法性也会越来越严。因此,互联网公益平台及相关企业只有强化自律,才能更长久的发展。

责任编辑:苗雁
 
相关新闻
加载更多新闻
热门排行
热 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