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财经

首页 >> 要闻聚焦 >> 正文

“宽准入”为民企发展按下“加速键”

发稿时间:2025-05-13 09:06:00 来源: 中国青年报

  最新发布的《市场准入负面清单(2025年版)》共有事项106项,比上一版清单减少了11项,较2018年版压减了约30%。清单持续“瘦身”,为民营企业在更广阔的领域营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发展环境,让更多企业敢闯、敢干、敢投,在新赛道上跑出加速度。

  ——————————

  在我国,一场围绕“市场准入”展开的制度性改革,为民营企业开拓市场空间按下“加速键”。

  日前,国家发展改革委、商务部、市场监管总局对外发布《市场准入负面清单(2025年版)》。时隔3年,这张不断“瘦身”的清单再次更新,试办新型电信业务、电视剧制作等多个领域的市场准入被放宽,“门槛”不断降低。发布清单的同时,三部门还提出开展市场准入壁垒清理整治行动,进一步优化市场准入环境。

  市场准入负面清单意味着“非禁即入”,即清单以外的行业、领域、业务等,无论国企、民企,无论企业规模大小,各类经营主体皆可依法平等进入。

  2018年,首个囊括了151个事项的全国版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出炉。此后,在“非禁即入”这一核心理念指引下,这张清单持续“瘦身”,我国也开展了一系列制度性改革和建设,如建立违背市场准入负面清单案例归集和通报制度,在部分地区开展放宽市场准入试点等。

  对民营企业来说,市场准入是其参与经济活动的第一道门槛。随着改革的深入,这张负面清单的长度越改越短,市场越放越活,民营企业的“心态”更稳了,“底气”也越来越足。

  在安徽合肥骆岗空中交通运营中心,EH216-S“空中的士”正在进行起降演示。今年3月28日,广东和安徽的两家公司获颁全国首批载人类民用无人驾驶航空器运营合格证,低空载人飞行有了商业化基础。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贾骥业/摄

  让民企进得去市场

  在这场聚焦“市场准入环境优化”的改革中,民营企业被认为是“最直接的受益者”。

  国家发展改革委经济体制与管理研究所民营经济研究室副主任李红娟表示,近年来,我国以负面清单为基础的市场准入制度改革稳步推进,同步联动审批、投资、监管等一系列制度改革,市场的“门槛”不断降低,市场的规则更为透明、环境更加公平,“这对激发民企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起到了积极作用”。

  以商业航天为例,过去近10年,我国航天领域涌现了一大批商业卫星、火箭公司,如蓝箭航天、星河动力、星际荣耀等,但商业航天发射场却始终是个空白。这就使得部分商业火箭、卫星“有劲没处使”,“有能力但没地展示”。

  2021年4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商务部印发《关于支持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放宽市场准入若干特别措施的意见》,提出要“优化海南商业航天领域市场准入环境”,“支持建设融合、开放的文昌航天发射场,打造国际一流、市场化运营的航天发射场系统”。一年后,由海南国际商业航天发射有限公司投建的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在文昌开建。去年11月,长征十二号运载火箭从这座发射场拔地而起,冲向云霄,我国首个商业航天发射场成功完成首发。

  “在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建成之前,民企想获得火箭发射工位并不容易。”海南星际荣耀航天发射技术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李宝海告诉记者,此前,我国的商业航天发射多在酒泉航天发射场进行,也有企业在那边建发射工位,但商业航天发射任务也要和国家的航天发射任务遵循相同的管理流程。而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走的是“企建民用”的商业化路子,其任务组织和管理运作机制更加灵活高效。

  同时,这几年文昌还积极引入商业航天配套,在发射工位周围几十公里内,火箭工厂、燃料工厂等一应俱全,大大提高了发射效率。作为文昌国际航天城首批入驻的航天类企业之一,星际荣耀目前在文昌主要围绕运载火箭回收复用链条本地闭环展开投资和建设。“未来,火箭的制造、发射、回收、复用等环节都能在海南岛内进行,从商业的角度来说,运营成本将大大降低。”李宝海说。

  市场准入环境优化带来的是产业加速聚合。文昌国际航天城管理局综合办公室主管郭世平介绍,目前,已有多家商业火箭、卫星公司与文昌签署了产业投资协议。2024年,文昌国际航天城园区完成营收超200亿元,园区企业数量累计达3250家。

  不仅海南,也不光是航天,2021年以来,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商务部、市场监管总局等部门,以放宽市场准入试点为依托,推动深圳、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广州南沙等地,在全空间智能无人体系、集成电路与电子元器件交易、信息安全等领域取得系列标志性成果,其中不乏民营企业的深度参与。

  “市场准入是民营企业参与经济活动、实现公平竞争的重要前提。”李红娟认为,建立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可以让民营企业对参与市场竞争有更加明晰的认知和明确的预期,知道自己可以做什么、不能做什么,“这将切实提升民企的获得感和安全感”。

  近年来,旅拍这一新生文旅业态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极为活跃。今年傣族泼水节期间,大批身着民族服饰的游客聚集在西双版纳州告庄景区的景观河边进行旅拍。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贾骥业/摄

  助力民企发力新业态

  市场监管总局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全国新设“四新(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经济民营企业83.6万户,占同期新设民营企业总量的四成以上。截至3月底,我国“四新”经济民营企业共2267.8万户,成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能。

  当前,新兴业态成为民营企业“谋发展”的重要抓手,但新业态不愿批、不敢批,不知如何批、如何管等因素,在一定程度限制了市场的发展。

  放宽市场准入,要让企业进得来,还要让企业进得快、留得住,这就需要在“证”“照”管理以及监管等各环节协同发力。2024年8月,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完善市场准入制度的意见》,提出要“优化新业态新领域市场准入环境”,强调要按照标准引领、场景开放、市场推动、产业聚集、体系升级的原则和路径,分领域制定优化市场环境实施方案,推动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提高准入效率。

  近年来,旅拍这一新生文旅业态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极为活跃。云南省发展改革委相关工作人员向记者介绍,当地的旅拍呈现多类融合的特点,涵盖了婚纱照、情侣写真、个人写真等场景。“从事这一类业态的大多是民营主体,如果在他们进入市场的时候不顺利,很容易就不进来了,或者发展不起来。”该工作人员说。

  据介绍,针对此类新业态,西双版纳州贯彻落实市场准入制度,优化旅拍行业市场准入审批事项,简化登记审批流程,推行“证照分离”改革以及个体工商户智能无干预登记,简化“住所(经营场所)证明”等冗余材料,联合公安、税务等部门建立数据共享机制,实现信息互通互认,全覆盖实现“即申即办”。

  孙瑜原本在北京经营餐饮店,一次来西双版纳州旅游时发现了旅拍的商机,2023年就在这边盘了一家旅拍店,扎下了根。“我们办理营业执照的手续非常简单,网上申请后不到半小时就收到了办结短信。”去年,孙瑜又开了一家店,她告诉记者,生意好时,两家店每天接待人数超过200人。

  记者从西双版纳州市场监督管理局了解到,从2021年开始,当地旅拍行业经营主体呈现井喷式增长。截至今年4月10日,仅当地的告庄景区就有旅拍经营户290户,比2020年年底增长383%。其中企业22户,个体工商户268户,个体工商户占比达92.41%。

  “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的核心就是‘非禁即入’。”前述云南省发展改革委相关工作人员表示,包括旅拍在内的新业态往往存在监管空白,有些地方能审批、敢担当,背后是各相关部门在一起协调会商的结果,对新业态的理解达成了一致。

  “新业态新领域往往处在快速发展期,难以用行政审批的传统准入方式进行管理,同时企业又容易遇到要素保障、标准制定、市场监管等方面的制度供给短板,难以进入市场。”国家发展改革委相关负责人表示,助力各类经营主体在新业态中“大展拳脚”,还需要探索更具柔性和韧性的准入管理模式,开展体系性准入机制设计,全面优化市场准入环境。

  在李红娟看来,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能够为民营企业提供一个宽松的竞争环境,让广大民营企业能够有机会“准入”、有意愿“想入”、有规则“融入”到更广阔的市场经济建设发展空间中。

  在云南省昆明市五华区政务服务中心,现场工作人员正在指导市民办理业务。近年来,五华区政务服务大厅推出多项具体举措,提升市场准入服务效能。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贾骥业/摄

  为民企开拓市场按下“加速键”

  从“打破准入壁垒”入手,推动民营经济发展的信号越来越强。

  今年2月举行的民营企业座谈会上明确,要“持续推进基础设施竞争性领域向各类经营主体公平开放”;4月25日,中共国家发展改革委党组发文称,要持续加力破除市场准入、公平竞争障碍,支持民营企业在新兴产业、未来产业投资布局,支持更多民间资本投资铁路、核电、水利、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等领域重大项目。日前,国家能源局发布了10条促进能源领域民营经济发展的举措,其中就强调要“推动民营企业公平参与市场”。

  实际上,在铁路、核电等重点行业领域,“宽准入”正逐渐取代“高门槛”,民营企业的身影也越来越多。比如,2022年,我国首条民营控股高铁“杭绍台铁路”开通运营,3年多来,这条铁路累计客流量已超过5000万人次;又如,今年以来,一批民间资本参股的核电项目落地开工,有的核电项目民间资本参股比例已达20%,“民资入核”态势迅猛。

  不少地区政府直接参与到民营企业市场开拓中。在安徽合肥,当地通过打造“全域场景应用创新之城”,“给产品找场景,给场景找产品”,打通民营企业进入市场的“最后一公里”。以低空经济为例,合肥骆岗公园建成了全国首个城市空中交通枢纽港,打造了成熟的低空飞行观光场景。以此为基础,合肥合翼航空有限公司近日正式获得中国民航局颁发的全球首张民用无人驾驶载人航空器运营合格证,低空载人飞行有了商业化的基础。

  “新技术和新产品走向市场,需要应用场景的承载。”合肥市发展改革委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如果这些工作地方政府不努力,可能这个产业就将长时间停留在企业的实验室或工厂里,有了合适的场景,产业才能更好地“飞”起来。据了解,随着市场准入环境持续优化,合肥已集聚低空经济产业链上下游200余家重点企业,其中大多是民营企业。

  改革还在进行。今年发布的2025年版清单共有事项106项,比上一版清单减少了11项,较2018年版压减了约30%,与2016年的试点版清单相比,缩减比例则超过67%。在李红娟看来,此次修订,为民营企业在更广阔的领域营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发展环境,让更多企业敢闯、敢干、敢投,在新赛道上跑出加速度。

  相关工作在逐渐显效。5月8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郑备在国新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介绍,今年1-4月,民营企业参与招投标的中标率同比提高了5个百分点,一亿元以下的项目,民营企业中标项目数量占比超过了80%。

  据市场监管总局统计,今年一季度,全国新设民营企业197.9万户,同比增长7.1%,超过过去3年平均增速。截至今年3月底,全国登记在册民营企业超过5700万户,占企业总量的92.3%。

  “民营企业不怕市场竞争、不怕竞争激烈,怕的是缺少公平竞争的机会,怕的是受到了差别歧视待遇。”李红娟认为,随着市场准入制度改革的深入推进,清单事项持续缩减,政策红利不断释放,民营企业将迎来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贾骥业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5年05月13日 06版

责任编辑:张亦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