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财经

首页 >> 要闻聚焦 >> 正文

从托举到筑基 一揽子金融政策“对症下药”

发稿时间:2025-05-13 09:05:00 来源: 中国青年报

  近期出台一揽子金融政策,表明我国政策储备充足,后续亦将跟随内外部形势变化灵活调整,坚定不移办好自己的事,为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提供更多宝贵的确定性,从而有效稳定市场、稳住信心。

  ——————————

  年内首次降息降准相继落地,设立服务消费与养老再贷款,出台深化科创板、创业板改革政策措施,发布公募基金重大改革方案,进一步扩大保险资金长期投资试点范围……稳增长的政策信号正加速释放。

  在国新办5月7日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一行一局一会”负责人共同发布一揽子金融政策。业内人士认为,这是对4月2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部署“要加紧实施更加积极有为的宏观政策”“适时降准降息”的落实。

  “从全面性看,总量与结构性政策并存,数量与价格型政策工具并存,同时至少涉及五方面:楼市、股市、服务消费、科技创新、企业纾困。”粤开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研究院院长罗志恒分析,此次一揽子金融政策的另一个特点就是落地快,“7号宣布降准降息,8号实施降息、15号实施降准。”

  这也是继去年9月24日后,3位金融管理部门“一把手”又一次同台发声。“本次一揽子金融政策不仅是对‘924’政策的继承延续,更是根据当前经济发展和稳股市稳楼市面临的主要矛盾的一次‘对症下药’。”全国青联委员、中国银行业协会研究专委会主任、中国金融学会副秘书长杨赫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此次政策着力点是从“托举”转向“筑基”。

  罗志恒也认为,上轮“924”政策意在快速提振经济和预期,举措更直接且力度更大,本轮则更偏向于防范经济下行压力,除降准降息、稳楼市稳股市以外,还高度重视提振消费、稳外贸、企业纾困、支持科技创新等方面,并预留部分政策空间。

  在5月7日时长近90分钟的新闻发布会上,央行行长潘功胜介绍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时说,未来,根据经济金融运行情况和各项工具使用效果,还可以扩大工具规模、完善工具政策要素,或者创设新的政策工具。

  降成本 畅通实体经济循环

  “与‘924’新闻发布会提出的‘降准50个基点(BP)+降息20个基点(BP)’组合相比,这次‘降准50个基点(BP)+降息10个基点(BP)+结构性工具降息25BP+结构性工具扩容1.1万亿元’的组合力度更大,覆盖面更广。”广发证券资深宏观分析师钟林楠分析,这可能会对后续宏观金融环境产生三方面明显影响,即提升银行承接政府债供给的能力与流动性久期(流动性久期用于衡量债券价格对流动性利差变动的敏感程度),提升金融机构信贷投放能力,降低实体融资成本。

  从此次发布的一揽子货币政策看,降低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预计将向市场提供长期流动性约1万亿元。下调政策利率0.1个百分点,即公开市场7天期逆回购操作利率从目前的1.5%调降至1.4%,预计将带动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同步下行约0.1个百分点。下调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利率0.25个百分点,且短期内政策利率调降将带动存款利率同步下行。此外,1.1万亿元新增再贷款额度聚焦服务消费、养老、科技及中小企业。

  “这次我们创设并加力实施系列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既有数量的增加,也有价格的优惠,更好发挥了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的牵引和带动作用。”潘功胜在上述新闻发布会上解释,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一般称为再贷款,是指中央银行给金融机构的贷款,这些工具一般内嵌激励机制的安排,引导商业银行自主向市场主体发放贷款。

  他介绍,这次将支农支小再贷款、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再贷款、碳减排支持工具、股票回购增持再贷款、保障性住房再贷款等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利率从目前的1.75%下调到1.5%。同时,给政策性金融机构的抵押补充贷款(PSL)利率从目前的2.25%下调到2%。

  在谈到设立5000亿元的服务消费与养老再贷款时,潘功胜说,当前,我国经济政策的着力点在于扩大国内需求,大力提振消费,其中服务消费是消费升级扩容的重要着力点。央行设立“服务消费与养老再贷款”工具就是激励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住宿餐饮、文体娱乐、教育等服务消费重点领域和养老产业的金融支持,并与财政及其他行业政策协同配合,更好地满足群众消费升级的需求。“这项工具也是人民银行支持提振消费的一项创新举措。”

  “实体经济的循环主要发生在居民和企业之间,企业给居民发放工资,分享收益,居民则用该收入投资消费,钱回流企业。政府部门和金融部门通过再分配和金融资源配置的方式,将居民的存款转化为企业部门的存款。”在华创证券研究所副所长、首席宏观分析师张瑜看来,本轮政策正是通过降低资金成本,加大银行信贷供给能力,以及拓宽非银融资渠道三方面,推动实体经济的循环改善。

  精准发力稳增长

  作为我国货币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有助于推动解决结构性的矛盾和问题。此次发布的10项货币政策中,有5项为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

  “从传统意义上讲,货币政策主要是总量工具,但在中国经济运行中,很多矛盾和挑战是结构性的,结构调不好,总量调控也很难发挥有效作用。”潘功胜在上述新闻发布会上谈到,近年来,在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的引导下,金融机构的信贷投放结构发生了质的变化。“前些年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表中,对房地产、地方融资平台等领域的风险敞口很大,近些年这类风险敞口逐步收敛。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强度、适配性和精准性明显提升。”

  一个直接的数据是,截至今年4月末,存续的结构性政策工具共9项,主要聚焦于国民经济重点领域、重大战略和薄弱环节。“存量余额约5.9万亿元,占人民银行资产负债表规模的13%,处于合理水平。”潘功胜说。

  “在量价政策协同支持下,金融机构将持续增大在相关领域资源投入力度,加快创新业务模式,提升服务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能力,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中国银行研究院研究员梁斯认为,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利率跟随政策利率同步下调,有助于提升相关政策工具对金融机构吸引力,助力金融机构更好平衡成本收益。

  杨赫也认为,系列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的优化出台是本次一揽子金融政策的亮点,“旨在打通‘宽货币-宽信用’传导链条,精准灌溉中小微企业、科技创新、消费服务及养老产业等重点领域”。

  在他看来,结构性货币政策要更好发挥盘活存量、优化结构的牵引带动作用,一是动态优化政策结构性政策工具,例如此次优化整合两项支持资本市场的政策工具,有助于更好凸显资金价格的结构性差异。二是强化政策协同,与总量政策、价格政策配合,并向财政政策、产业政策延伸,畅通从有效资金到有效资产的流动路径,避免资金淤积。三是加强对结构性政策工具的实施监测,平衡激励与约束。

  以政策联动形成协同效应

  值得注意的是,本次发布会召开的时间正是在美联储议息会议结果出炉之前以及人民币汇率面临升值压力之际。在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特聘研究员任涛看来,这意味着利率与汇率对政策推出没有形成制约,为宽松政策的推出创造条件。

  “从政策推出的具体时间来看,在中美于瑞士开始接触谈判之际出台一揽子金融政策,表明我国政策储备充足,后续亦将跟随内外部形势变化灵活调整,坚定不移办好自己的事,为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提供更多宝贵的确定性,从而有效稳定市场、稳住信心。”杨赫认为,特别是在外部冲击影响加大、国内经济回升向好的基础还需进一步稳定的背景下,此轮政策较好统筹了国内经济工作和国际经贸斗争的战略部署。

  不少专家提到,从政策空间来看,后续若内外形势需要,增量政策工具仍会进一步丰富并陆续推出。“与去年四季度类似,此次三部委部署一揽子政策只是一个开端,后续财政、准财政、消费、供给侧等领域还有进一步的政策空间。”钟林楠举例分析,财政端空间之一是显著加快新增专项债、特别国债的发行进度,这样下半年若有必要也可增加赤字与特别国债额度,空间之二是动态调整债务高风险地区名单,进一步激活地方投资弹性。

  他注意到,4月2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设立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支持科技创新、扩大消费、稳定外贸等”,5-6月仍是政策落地窗口。该会议提出的“提高中低收入群体收入,大力发展服务消费,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尽快清理消费领域限制性措施”都有待落地。

  “政策之间的协同联动可以在实践中最大程度发挥‘乘数效应’、减少‘挤出效应’。”在杨赫看来,此次三部委推出一揽子政策各有侧重、分工明确,从资金总量、利率价格、重点领域、薄弱环节、资本市场等方面整体谋划,共同发力,并围绕关键领域分别推出增量政策,形成相互呼应的政策组合。未来,这一揽子金融政策将进一步与财政政策、产业政策形成更大范围的协同效应,“强化政策取向的一致性,打好稳就业、稳企业、稳市场、稳预期的政策组合拳。”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朱彩云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5年05月13日 07版

责任编辑:张亦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