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图片|评论|共青团|温暖的BaoBao|青年之声|青春励志|青年电视|中青校园|中青看点|教育|文化|军事|体育|财经|娱乐|第一书记网|地方|游戏|汽车
首页>>财经 >> 即时新闻 >>  正文

长三角要一体化,先补小城镇发展短板

发稿时间:2019-10-16 21:42:00 来源: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作者:王烨捷 中国青年网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讯(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网记者王烨捷)日前,上海交通大学组织教师和学生团队组成了“小城镇的突围与蝶变——长三角一体化下小城镇高质量发展路径探寻”社会实践团(以下简称“长三角一体化社会实践团”),在近一个月的走访实地调研上海、浙江、江苏、安徽等长三角地区一市三省的10座城市、17个小城镇后,提出了鲜明观点——长三角要一体化发展,先要把小城镇高质量发展这块短板补齐。

  2018年11月,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由此,长三角一体化走上了快车道。与粤港澳大湾区融合发展、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模式不同,长三角地区强调的是“一体化发展”。其中,城镇化是长三角一体化的核心内容。据统计,全国1.8万个小城镇中,长三角地区拥有近1500个小城镇。

  然而,长三角地区全国千强镇数量为340个,仅占长三角地区小城镇总数的23%,体现出长三角地区小城镇少数强多数弱的不平衡发展状态。调研报告指出,实际上,长三角地区大量的小城镇本质上还是“大农村”。同时,在长三角地区,处于城市和乡村之间的小城镇,一方面在与城市的资源竞争中处于下风,另一方面承担城乡之间“蓄水池”作用十分有限。“在我国等级化的城市管理体制下,长三角地区多数小城镇受到等级管理冷遇,面临着在空间规划体系中边缘化的危险。由此可见,小城镇一体化高质量发展问题已经成为长三角一体化的短板。”报告称。

  在实地调研过程中,交大“长三角一体化社会实践团”师生牵头组织了10多场座谈会,走访了十余家政府部门和企事业单位,与80多人进行了面对面访谈,获得了大量的第一手材料。从这些第一手材料中,发现,大城市对小城镇的虹吸效应、小城镇之间统筹协作困难和小城镇发展缺乏自身特色等,成为制约长三角小城镇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的主要瓶颈问题。

  位于核心城市功能区域内部或者边缘的小城镇,由于大城市的虹吸效应,导致小城镇本地人才留不住,且外地人才引不进,形成了小城镇空心化。对此,实践团提出了通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软硬件配套,小城镇主动对接大城市的两条发展建议:一是提升创新水平,搭建创新创业“双创平台”,吸引人才回流。二是利用同城效应,提供多元职住选择。如通过城际铁路、市域铁路的方式,让住在昆山、金山的人也能在上海市区工作。

  因为行政壁垒的限制,缺乏统筹协作机制,使得地域、历史、文化等因素相似的小城镇产业同质化,恶性竞争严重。对此,实践团给出了两条发展建议:一是建立产业联盟,推动小城镇之间资源共享与整合。二是建立一体化绩效考核制度,以一体化协同发展作为绩效考核目标,推动小城镇之间优势互补。

  对于离城市中心较远以乡镇为单元的小城镇,由于优质资源的聚集性相对较差,缺乏优势竞争力,导致盲目借鉴简单模仿,自身发展缺乏特色。对此,交大“长三角一体化社会实践团”建议,一是深入乡镇腹地,融合地域元素;二是挖掘人文历史,融合文化特色。如充分利用“特色小镇”、“现代田园综合体”等空间载体,融合乡镇元素和当地文化,走内涵化、特色化的发展道路。

  此外,上海交大“长三角一体化社会实践团”师生结合国内外典型案例的先进成功经验和失败经验教训,遵循国家新型城镇化建设和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要求,构建了包括人口、科技、文化、教育、产业、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等七个维度的长三角一体化下小城镇高质量发展模型。同时,以系统工程理论为指导,实践团从经济发展、城镇活力、可持续发展、特色培育、文化彰显等角度出发,建立了长三角小城镇一体化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数。该指数的提出,不仅可用于长三角小城镇一体化高质量发展水平的评价,同时也可用于长三角小城镇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制约因素的检验,从而为长三角小城镇一体化高质量发展提供有效指引。(经济部编)

原标题:长三角要一体化,先补小城镇发展短板
责任编辑:工蚁
 
相关新闻
加载更多新闻
热门排行
热 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