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财经

首页 >> 滚动新闻 >> 正文

魔鬼般站立十二小时,砍价砍成剧本杀——音乐节让我读懂票根经济的AB面

发稿时间:2025-08-08 10:04:00 来源: 中国青年报

  在舞台之外,音乐节提供了许多娱乐场地,参加音乐节的粉丝正举着饮品周边拍照。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吴欣宇/摄

  攥着那张被揉皱的音乐节票根,盯着手机屏幕上“支付成功”的界面——终于抢到了回京的高铁票,虽然是无座票。听到我们两天在音乐节站着听歌12小时,还要继续“站”回北京,出租车司机忍不住调侃:“你们这帮年轻人,真是把音乐节过成生存挑战赛了!”

  “有我喜欢的二手玫瑰!”“有我喜欢的韦礼安!”当好友吴栀(化名)给我发来了某音乐节的参演名单,我们几乎不到10秒就拍板了这场“逃离都市计划”。

  清晨,我和吴栀冒着细雨赶到延庆。她在社交媒体上看到,有人凌晨三四点就在音乐节门前排起了长队。“真是疯狂啊,这些人一定是狂热粉丝。”进场前,我们想,要是抢不到前排位置,就去沙发区躺着听歌。可一进场,音乐节的热浪就让我们抛弃了佛系心态。

  两天12小时的站立仿佛被施了魔法。每当双腿开始抗议,总会有新的惊喜撞进耳朵,让人忍不住再靠近舞台一些。最后,在二手玫瑰出场时,全场的气氛嗨到了顶点。吴栀已经因为体力不支感到有些不适,可我转头看她时,发现她依然双手举起,手中比着“摇滚万岁”的手势。我想这一刻,没人比吴栀更摇滚了。

  音乐节期间,当地居民早已摸透生财之道——出租车司机笑着调侃:“我们尽量不出门,把空间都让给你们。”这种退让换来了实打实的经济红利:刚毕业的大学生在音乐节入口兜售自制好物,中年商贩扛着整箱雨衣雨鞋穿梭在人群中售卖。

  我们与商贩展开拉锯战:“雨衣20一件?您这价格水分比今天的雨还大些!”对方立刻心领神会,从“35两件不赚钱”的叫苦,到最终以25元两件成交,临走还乐呵呵地说:“你们淋不到雨,我们有钱赚,妥妥双赢嘛!”

  音乐节现场,歌手正在台上表演,台下观众跟随歌曲节奏摆动,一片热闹景象。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谭思静/摄

  现场消费也有诸多“反套路”。免费发放的袋装饮用水,各类知名奶茶品牌以平价入驻,美食区价格与市区无异。许多观众攥着“凭票根享八折”的餐饮优惠券,穿梭在装修成音乐主题的文创市集里。这种“不把乐迷当韭菜”的操作,反而让观众更愿意为周边文创和互动游戏买单:荧光手环、水袋等小物件设计走心,成了朋友圈晒图的“社交货币”。

  第二天清晨,我在音乐节现场的打卡墙前驻足。主办方设置的“情绪回收站”装置前,有人往透明箱子里投进写满烦恼的纸条,有人对着麦克风喊出憋了半年的心里话。这让我想起文旅专家常说的“场景革命”——当Z世代愿意为一场日落、一句歌词、一次放肆的呐喊买单,目的地早已突破地理概念,成为情绪的容器。

  不知不觉中,我已经体会到了票根经济的AB面。A面,是实打实的消费撬动:凭票餐饮优惠、住宿联动,景点畅玩,票根如同“魔法钥匙”,将单一消费转化为跨领域、链式体验的复合型消费;B面,则是情感与品牌的深度赋能:票根不再是废弃纸片,而是情绪载体、社交货币,它串联起消费者的记忆与情感,将文化活动升华为城市名片。

  返程高铁上,我望着窗外飞驰的风景,手中紧握着那张票根,跟吴栀约好了下一场音乐会的行程。

  谭思静

责任编辑:白珂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