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的市场准入限制正在进一步放宽。
4月24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商务部、市场监管总局对外发布了《市场准入负面清单(2025年版)》(以下简称“清单(2025年版)”)。时隔3年,这张聚焦“优化市场准入环境”的清单再一次迎来更新,不少专家认为,这将推动市场“门槛”的不断降低,进而有效激发市场活力。
缩短清单是在不断放宽准入门槛
所谓“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通俗点说就是“非禁即入”,即“负面清单”以外的行业、领域、业务等,各类经营主体皆可依法平等进入,政府不再进行额外审批。
“‘非禁即入’是我国加快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关键举措。”在国家发展改革委经济研究所副所长郭丽岩看来,“非禁即入”本质上体现了“放得活”的政策导向,目的是要通过完善开放透明、公平稳定的规则,更好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充分释放各类经营主体的活力。制定和发布“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就是落实“非禁即入”的重要一环。
2018年,首版“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印发并在全国范围内全面实施,标志着我国成为全球首个针对国内市场准入实行负面清单管理模式的主要经济体。此后几年,“瘦身”成为这份清单改革的重要主题。如今,列入这张清单的事项已从2018年版的151项压减至2025年版的106项,压减比例约30%;而与2016年试行的《市场准入负面清单草案(试点版)》328个事项相比,清单事项的缩减比例则超过了67%。
与准入事项不断缩减相对应的,则是市场经营主体数量的快速增长。市场监管总局的数据显示,2018年,我国实有市场主体1.1亿户,到了2024年,这项数据为1.89亿户,6年增长超过70%。
“清单越来越短,市场活力越来越足。”郭丽岩表示,经过2019年、2020年、2022年、2025年四轮修订,全国版“市场准入负面清单”的事项一次次缩减,总体上是在不断放宽准入门槛,也进一步降低了市场准入环节的交易成本。“从7年多的实践来看,以‘负面清单’所呈现的‘非禁即入’管理方式,切实推动了政府职能的转变,大幅简化了市场准入流程,减少了行政干预,通过持续破除市场准入壁垒,有效提升了市场准入效能”。
既要“宽准入”又要“管得住”
为推动“非禁即入”模式更好地落地生根,此次发布的清单(2025年版)进一步突出“降低准入门槛”导向,部分领域的市场准入限制得到更大程度地放宽。
具体来看,清单(2025年版)直接删除了一批全国性措施,如公章刻制业由许可制改为备案制,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专用产品销售业务改革为基于强制性国家标准的检测认证制度;部分放开了一批全国性措施,涉及试办新型电信业务、电视剧制作、药品和医疗器械互联网信息服务等。同时,清单(2025年版)还取消了一批地方性措施,比如推动各地放开交通物流、货运代理、车辆租赁服务等管理措施,打通区域间市场壁垒。
在国家发展改革委宏观经济研究院经济研究所企业与创业研究室副主任张铭慎看来,新一版的“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充分反映了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进展和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要求,可以有效推动市场准入门槛的下降。他说,负面清单事项一步步压减,养老、医疗等一批行业的准入限制得以放宽,让各类经营主体都能“看得见、摸得着、进得去”,切实做到了“清单越缩越短、市场越放越活”。
推进“宽准入”的同时,清单(2025年版)也坚决守住“管得住”的底线。一方面,清单(2025年版)进一步规范新业态新领域准入,将“民用无人驾驶航空器运营合格证核发(微型无人驾驶航空器除外)”和电子烟等新型烟草制品生产、批发、零售业务相关审批纳入清单;另一方面,明确非金融机构不得违法使用“期货公司”字样,还将重要工业产品许可证管理范围从十大类调整为十四大类27种,更好保障生产安全。
“新一版的负面清单真正体现了‘管得住’是底线、‘管得好’是水平的理念。”张铭慎认为。
除了对清单事项进行修订,清单(2025年版)在“说明”的部分还专门提出了综合监管要求,明确各级政府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坚决查处违法违规进入行为,依法依规对经营主体实施准入后监管,做到事前事中事后监管全覆盖,杜绝监管盲区和真空。
值得注意的是,清单(2025年版)特别提出,要推动构建“政府监管、企业自觉、行业自律、社会监督”互为支撑的协同监管格局,为下一阶段加强市场准入全链条监管指明了基本方向,这也是对去年8月中办、国办印发的《关于完善市场准入制度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的回应。
以多元监管提高监管效能
“‘怎么进’与‘怎么管’是市场准入制度中辩证统一的两个方面,‘进’为‘管’设定框架、明确目标,‘管’是‘进’的重要补充、有力保障,二者形成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国家发展改革委经济体制与管理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宋爱娴认为,意见和清单(2025年版)等一系列文件开创性地提出要构建协同监管格局,打破了传统监管思路,建立政府、行业、企业、社会信息共享、功能互补、责任共担的立体式“监管网”,以多元监管提高监管效能,避免出现违规增设行政许可、违规使用行政手段干预市场等不当监管行为,有助于营造更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准入环境。
此前,国家发展改革委、商务部、市场监管总局已于2023年12月联合印发《关于支持广州南沙放宽市场准入与加强监管体制改革的意见》,支持广州南沙选取特定监管场景,探索将放宽市场准入与优化监管紧密结合,健全完善与放宽市场准入相适应的全链条监管体系。“下一步,我们将持续深化改革探索、拓展试点领域,为全国层面制度建设积累宝贵经验,以优化监管机制保障放宽市场准入的政策红利落到实处。”国家发展改革委相关负责人说。
“一单尽列”“单外无单”。近年来,有关部门围绕确保清单扎实落地,积极破除各种形式的市场准入壁垒,累计已向社会公开通报7期115个违背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典型案例。但也要承认,清单之外“玻璃门”“弹簧门”“旋转门”等堵点卡点尚未消除,发现和破除市场准入壁垒的机制还没有完全成熟,企业“上告无门”“告而不理”“理而不决”等问题不同程度存在,还没有完全做到“非禁即入”落地生根。
为此,在公布新版清单的同时,国家发展改革委、商务部、市场监管总局三部门还将同步开展“市场准入壁垒清理整治行动”。
本报北京4月24日电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贾骥业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5年04月25日 0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