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图片|评论|财经|共青团|大思政|青年电视|青年之声|法治|教育|中青校园|励志|文化|军事|体育|地方|娱乐|ENGLISH
首页>>财经 >> 滚动新闻 >>  正文

工信部:从三方面着力深化开源教育

发稿时间:2025-04-22 15:03:00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作者:贾骥业 中国青年网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讯(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贾骥业)在日前举行的开放原子“校源行”(清华站)活动上,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熊继军表示,我国将开源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统一部署推进,支持底层共性技术向下扎根、前沿技术引领向上生长、工程技术标准向深运用,取得了积极进展。下一步,需要从科研教育、人才评价、赋能产业三方面进一步深化开源教育。

  所谓开源,简单来说,就是指在计算机软件开发过程中,源代码可以被访问或获取,感兴趣的人都能查看、修改和分发其中的代码,其本质上是一种开放、共享、协同的创新协作模式。在一些新兴技术领域如云计算、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已广泛采用开源模式实现开发、共享和创新。

  围绕深化开源教育,熊继军建议,一方面要让开源在科研教育中“活起来”,鼓励将开源纳入学生的通识教育体系,打造具有深厚专业素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国际视野的开源工程师队伍。另一方面,要让开源在人才评价中“用起来”,营造认可开源成果、鼓励开源共享的良好氛围,建立以贡献为导向的开源人才评价机制。同时,还要让开源在赋能产业中“实起来”,创新以开源为抓手的产教融合机制,将企业真实需求转化为开源课题,支持学生主导、发布开源项目,依托开源社区“揭榜挂帅”,在解决产业堵点中实现个人价值延伸。

  “共建、共治、共享的开源模式正在成为推动基础软件突破、构建数字中国的重要力量。”中国工程院院士孙家广在活动上表示,人才是提高开源科学能力的关键要素,教育系统在培育开源人才、提升核心竞争力方面责无旁贷。他强调,要让学生在真实项目中成长,在开放的社区中进步,在服务国家的战略需求中磨炼能力,做出能用、管用、好用的软件。

  围绕系统化推进开源教育,开放原子开源基金会发布了“校源行”2.0,聚焦“以贡献为导向的开源人才评价机制”,建立从学习者到参与者最终成为贡献者的成长路径。该评价机制涵盖评价场景、标准方法、数据支撑与工具平台,强调项目参与、代码提交、文档撰写等实际成果,既保留了传统学历、论文等评价体系的权威性,又为开源人才识别提供了有力补充。

  活动中,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25所高校和科研院所正式宣布组建首批“以贡献为导向的开源人才评价机制试点工作组”。据了解,工作组将围绕课程设计、项目实践、企业协同等方向进行探索,形成一批实践范例。

 
责任编辑:张亦弛
 
热门排行
热 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