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闻咨询》近日获悉,互联网医疗头部企业平安好医生(01833.HK)已经在其“平安医博通”多模态大模型、“平安医家人”医生工作台基础上,完成DeepSeek部署及部分场景应用验证。
DeepSeek是当下最受追捧的国产通用大模型。凭借低成本高性能的AI开发方式,它让芯片巨头英伟达的股价在一天内暴跌17%。硬币的另一面是,它会在降低部署门槛的同时,显著提高大模型在其它行业的应用价值。
此前,基于大模型在医疗领域的成功应用,政策层面对医疗AI的支持力度已经有所加大。
去年底,国家医保局更新医疗服务价格项目立项指南,首次将AI辅助诊断列入价格构成。国家卫健委则牵头发布了《卫生健康行业人工智能应用场景参考指引》,意在促进AI技术在医疗行业的技术创新与应用。随后,上海市政府率先响应,发布《上海市发展医学人工智能工作方案(2025-2027年)》。
如今,作为大模型技术的新一轮迭代,DeepSeek的触角再次深入医疗领域的腹地。
根据公开信息,深圳、江苏的多家三甲医院已经率先完成了DeepSeek的本地化部署。医渡科技、智云健康、鹰瞳等上市公司先后官宣接入DeepSeek,完成了各自在技术架构上的重要升级。国内创新药企龙头恒瑞医药更是在节后上班的第一天发布红头文件,要求公司上下全面使用DeepSeek应用,进一步提升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
而回到更为细分的互联网诊疗头部阵营,相较于阿里健康和京东健康的电商属性,以医养服务作为核心业态的平安好医生有望借助DeepSeek获得更大的提升空间。
技术赋能,平安好医生紧跟AI风口
在平安好医生过去10余年的发展历程中,AI一直被视为内部赋能、降本增效的关键抓手。
早期,平安好医生的策略是通过平台上大量的问诊数据,再结合权威的临床指南,做一套标准化的AI辅助诊疗系统。截至2018年底,这套系统已经覆盖超过3000种疾病,并且在100多家线下医院落地应用,主要为患者提供智能分诊和导诊、辅助咨询、信息收集和合理用药监测服务。
后来,基于深度推理和神经网络技术,平安好医生大幅提升系统能力,覆盖疾病达到3.7万种。当时,平台会给医生派发任务,每人每天需要从当日问诊量中挑选一定数量的问诊语料做标注,再交由AI去深度学习。最终形成了疾病库、处方治疗库、医疗产品库、医疗资源库和个人健康库这5大国内领先的医疗知识库。
大模型时代是平安好医生探索AI赋能的第三个阶段。在专业知识库的基础上,平安好医生训练出了自有医疗大模型平安医博通,又在这一大模型上做了“外挂”,切分出了12个小模型,涵盖了咨询、解读、诊断、情绪监控等真实的业务场景。
以病历解读为例,用户直接上传其它平台或机构的问诊记录和医疗文书,大模型首先进行识别整理,再交由专业团队校对,最终能做到三分钟内给出准确完整的解读结果,并提供个性化的趋势分析和健康建议。
正是基于大模型的技术加持,去年6月,平安好医生正式升级“平安家医”品牌,发布了一站式主动健康管理服务体系,推出“健康主动管、慢病能管好、疾病管全程”的用户服务承诺。平安好医生方面表示,在AI技术赋能下,家医服务效能提升了约30%。
作为医疗AI的下一个风口,接入DeepSeek能给平安好医生带来哪些改变?
首先,基于DeepSeek强大的推理能力,平安好医生能够升级现有的医疗垂类模型,使他们能够更准确理解用户的诉求,增强在复杂情况下疑难杂症的处理能力。据相关研究显示,基于DeepSeek-R1打造的临床决策系统可以在30秒内完成危重患者的多维度风险评估,准确率比传统方法提升42%。
其次,DeepSeek的使用成本更低,尤其是在个性化训练和调优的阶段,DeepSeek所需要耗费的数据和算力都要更少。这对于需要支持多个AI应用场景的平安好医生来说,无疑是最为现实的利好。
“DeepSeek技术突破AI大模型技术平权,或有利于平安好医生作为垂类龙头进一步高效率地将AI大模型应用于互联网医疗服务实践中,推动其优质的医疗服务数据释放实际价值。”华泰证券在其2月10日发布的研报中表示。
平安集团以股代息,多家券商看好其后市发展
或许是看到了AI技术赋能公司的巨大价值,去年12月,平安好医生第一大股东,平安集团全资子公司安鑫有限公司宣布放弃42.77亿港元现金分红,选择以股代息方式进一步增持平安好医生,持股比例从39.41增加到52.74%。
这也意味着,平安好医生已经成为平安集团的间接非全资子公司,公司财务业绩将并入平安集团的财务报表。
由于这次以股代息,平安集团还触发了港股中的要约机制,按照规则,需要对市场发出强制性全面要约。业内不少人士认为,平安集团此举是为了加速其私有化进程。但平安集团方面多次强调,无意私有化平安好医生,希望其继续现有的主营业务。
中信里昂也在其2月11日发布的研报中指出,平安好医生是商业健康保险和人工智能赋能的主要受益者。特别股息和以股代息后,平安好医生成为平安集团的合并实体,现金要约只是为了满足合规要求,并无私有化意图。
显然,在平安集团的高层看来,在当下这一刻,平安好医生的股权要比现金更加值钱。除了前面提到的AI赋能以外,另一个重要的背景是,去年上半年,平安好医生首次宣布扭亏为盈,这也是公司自2014年成立以来首次在财报层面实现盈利。
作为平安集团在医疗健康领域的旗舰级布局,平安好医生在过去10年里不断探索经营模式,并于2021年启动了战略深化2.0改革,主要目标是重新确立以金融客户和企业客户为中心的营销体系,弱化医药电商等战略协同性不足的板块。在这一战略方向的指引下,平安好医生不仅在财务层面实现了降本增效,还紧密融入平安集团“综合金融+医疗养老”战略,打通了医疗和养老的业务闭环。
事实上,如今的平安好医生,不管是在业务方向上还是商业模式上,都已经和平安集团达成同频共振。
从平安好医生的角度来看,截至2024年6月,F端(保险及金融客户端)的服务收入占公司总体营收的53%,B端(企业端)的服务收入占比34%,两大战略业务收入占比超过87%。从平安集团的角度来看,截至2024年9月,集团2.4亿个人客户中有近63%使用了其医疗养老生态圈提供的服务,这些客户的客均合同数和客均AUM(管理资产总额)分别为其它客户的1.6倍和3.9倍。
“此次并表后,平安健康(即平安好医生)和集团内其他业务线的协同效应释放将是其基本面向上改善的重要驱动,亦是推动其估值提升的关键。”
华泰证券在上述研报中指出,平安好医生长期深耕于管理式医疗服务,通过家庭医生会员制与 O2O 服务的业务布局,积累了较为丰富的医疗健康数据。在医保改革的大背景下,公司或进一步强化其在集团医疗养老战略中的重要地位,帮助集团捕捉商业医疗险发展机遇,同时也能将自身的业务积累兑现于基本面表现中。
此外,花旗银行也在2月10日发布研报称,2024年7月,平安集团发行了35亿美元的可转换债券,将重点用于金融、医疗和养老服务业务发展,而平安好医生在这些领域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预计平安集团将在今年3月份的2024财年业绩发布会上公布更多细节,或会加强对平安好医生的控制,并可能进行注资。因此,给予公司“买入”评级。
中信里昂则指出,中国医疗体系正经历着商业健康保险深度参与和人工智能应用赋能的动态变化,平安好医生与中国平安的密切联系以及成熟的数字健康管理平台,使其成为创新商业健康保险产品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强有力候选者。因此继续维持公司跑赢大市评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