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银行业信贷资产登记流转中心发布2024年四季度不良贷款转让业务的统计数据,不良贷款转让挂牌数量高达443单,这一数字刷新了自2021年有统计数据以来的单季最高纪录。同时,不良贷款转让挂牌金额(按未偿本息口径计算)也达到1234.8亿元,同比增长56.7%。不良贷款转让挂牌为何创新高?
加快消化不良资产
近期,某股份制商业银行发布不良资产转让公告显示,转让的不良贷款未偿本息总额达1.45亿元,而起拍价仅为663.18万元,折扣力度之大,相当于打了约0.5折。这并非孤例,面对不良贷款的累积,金融机构正加快步伐剥离不良资产包。金融机构在过去一年中频繁以低价出售不良资产,以加速资产出清。
从参与主体来看,不良贷款转让业务中,股份制商业银行、消费金融公司、国有大型商业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等积极参与,全年未偿本息成交规模分别达到了1125.4亿元、414.4亿元、352.5亿元和296.8亿元。
从转让业务看,主要包括个人不良贷款批量转让业务、单户对公不良贷款转让业务和对公不良资产批量转让业务。以个人不良贷款批量转让为例,2024年四季度,其平均折扣率和平均本金回收率分别为4.8%和7.3%,虽然相较于2023年四季度略有下降,但整体转让业务增长迅速。
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银行研究室主任李广子表示,个人不良贷款具有小额、分散、高频等特点,处置难度大,单位处置成本高,一直是不良资产处置中的难点。在这种情况下,个人不良贷款批量转让的折扣率和本金回收率普遍比较低。近期个人不良贷款批量转让业务快速增长,反映了银行零售业务不良压力的上升。
在多重因素推动下,金融机构正加快消化不良资产。中国银行研究院研究员叶银丹表示,银行面临着严格的资本充足率要求,不良贷款会占用大量的资本和流动性,进而影响资本充足率水平。加速出清不良贷款,尤其是通过转让或出售不良资产,能够释放资本、降低风险加权资产,从而提升资本充足率,保持合规性。剥离不良资产可以减少银行的损失准备计提压力,有助于改善银行的盈利能力。
完善机制规范转让
不良资产转让是金融机构消化不良资产包的重要举措。相关部门正不断强化和完善相关机制推动不良资产处置有序发展,地方资产管理公司、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等成为承接金融机构出售不良资产的重要载体,全年未偿本息成交规模分别高达1639.5亿元和618.5亿元。
为提升金融机构收购处置不良资产的专业能力,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出台了《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不良资产业务管理办法》,有序拓宽了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可收购的金融不良资产范围。在一系列政策指引下,地方资产管理公司、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等正加快拓宽不良资产处置渠道,有序出清不良资产,为稳定我国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质量夯实基础。2024年三季度末,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3.4万亿元;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为1.56%,与上季度末基本持平。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有关司局负责人表示,近年来,我国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的资产结构发生较大变化,相应的风险分类监管制度也有所调整,《办法》有序拓宽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可收购的金融不良资产范围,允许其收购金融机构所持有的重组资产、其他已发生信用减值的资产等,助力金融机构盘活存量资产。
政策的支持和拓展为银行剥离不良资产提供了更多渠道。接下来,还要探索不良资产处理机制,通过核销、转让、重组等方式加快处置进度,吸引更多投资者参与不良资产处置,提高清收处置效率和质量。
李广子表示,不良资产转让是金融机构消化存量不良资产的一种有效方式。自2021年开展单户对公、批量个人不良贷款转让试点以来,参与金融机构数量、市场认可度和活跃度逐年上升,这为进一步做好不良资产转让、化解金融风险积累了宝贵经验。
提升中小机构能力
在防范化解中小金融机构等重点领域不良资产风险方面,金融监管部门也采取了一系列举措。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在2025年监管工作会议上提到,要加快推进中小金融机构改革化险。中小金融机构化解风险的重点在于处理不良资产和提升经营能力。叶银丹表示,金融监管部门应加强对金融机构合规建设的要求,建立完善的金融风险监测、预警和应对机制,进一步压降不良资产,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
总的来看,中小金融机构在提供金融服务时,要侧重在放贷环节、贷后管理等高风险领域下功夫,注重信贷服务的有效性。
要确保风险可控。从我国金融体系看,我国中小金融机构约有4000家,数量多、分布广、客群多,一旦不良资产堆积,可能滋生新的风险隐患。中小金融机构在监管部门的指引下,正加速推进改革化险工作,各地省联社、城商行通过重组或合并,因地制宜制定改革化险方案,确保了各地中小金融机构风险可控。
要不断提升经营能力。这是中小金融机构压降不良资产、增强风险抵补能力的重要基础。比如,借助金融科技提升信贷投放的精准度,减少新增风险贷款。在广西南宁市,银行机构和税务部门深化银税互动合作机制,助力企业将纳税信用转化为融资信用,为小微企业注入更多金融“活水”。“我们凭借良好的纳税信用在桂林银行APP上获得信用贷款49.10万元,大大缓解了近期资金周转压力。”广西银斐电子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黄生华说。
要加强贷后管理。近年来,在强监管的态势下,不少中小银行不断细化贷后管理机制,优化信贷资产质量。比如,浙江禾城农商银行持续提升重点领域风险管理能力,有效防范不良资产带来的风险。
中国普惠金融研究院研究员汪雯羽表示,中小金融机构应持续完善信贷风控体系,从源头防范信用风险,并加快推动数字化转型,以减少不良资产的产生。同时,金融监管部门也应加强对金融机构合规建设的要求,建立完善的金融风险监测、预警和应对机制,进一步压降不良资产,确保金融市场稳健运行。(记者 王宝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