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0日,国产大模型DeepSeek横空出世,震撼科技圈和投资市场。新技术概念爆火,付费培训课更热,春节假期后,各类DeepSeek付费课程在网络上铺天盖地,更有知识付费博主以“用DeepSeek赚小钱”为题,4天内就轻松卖课近20万元。这背后,既有市场需求推动因素,也有部分人士借此投机,干起“割韭菜”的把戏。
知识博主火速入局付费社群
“2025开年真的是魔幻。”在朋友圈,知识博主老徐有些得意地说,自己最近搞了个“用DeepSeek赚小钱”的社群,没想到4天竟然有近4000人付费加入,收入近20万元。
2月7日,记者登录某知识付费社群平台,看到老徐推出的《用DeepSeek实战高效赚小钱》已登顶平台财富榜第一,付费成员超6000名,入群付费价格也从52元一路涨到62元,按最低售价估算,收入已超31万元。
除付费社群外,小红书上也涌现了大量与DeepSeek有关的付费课程,售价从几毛钱到几百元不等。这其中,既有主攻技术的,如“教本地部署,1秒响应”“提示词AI指令合集”;也有具体应用,如“DeepSeek玩转英语作文批改”“用DeepSeek做自媒体,0粉丝起号接广告”。
颇为奇怪的是,卖课的账号中,大部分活跃时间并不长,有的甚至专为售卖DeepSeek课程设立。记者看到,一款名为“全网首发100条DeepSeek提示词”的教程,售价为39.99元,截至发稿已有2019人购买,教程收入预估超8万元。但该账号在小红书上活跃仅5天,所发布的笔记只有11条,且全部与DeepSeek有关。
名为教技术实则制造焦虑
“未来所有做生意和造富的方式都发生了变化,不学AI一定会被淘汰!”2月6日深夜十一点半,博主“越来”仍在直播间推销着自己的付费“DeepSeek老板AI获客速成班”。在她的口中,AI是实体店老板的必修课。
制造焦虑,正成为卖课方推销付费课程的一大手段。“普通人逆天改命最后机会”“认知差是最大红利”“这一波绝对是个国运级财富风口”……多个短视频平台上,博主们不遗余力地鼓吹购买自己的DeepSeek课程就能赚快钱、发大财。
记者也以29.9元购买了一份《普通人利用DeepSeek赚钱》的课程,里面写到赚钱的重要路径之一就是“收割AI焦虑税”,并传授一系列直播话术,如“不懂AI的人,正在被时代抛弃”“某大厂裁员50%内容岗,AI替代率超预期”等。
买课后的用户实际体验如何?记者看到,以“赚钱”“速成”为噱头的课程,被用户频频投诉,不少人留言称“课程没有实质上的帮助,很鸡肋”“讲师态度敷衍,发几个问题忽悠了事,实操基本没教”。
“这贩卖的不是知识,也不是能力,而是一种焦虑。”清华大学基础科学讲席教授刘嘉表示,这类课程反而会让普通人对新技术产生一种恐惧感,并不利于大家真正拥抱新技术。
课程套路多平台监管待完善
从ChatGPT、Sora,再到DeepSeek,每一轮AI爆款技术工具的涌现,都伴随着“卖课”话题走红。一位知识付费博主就透露,此轮DeepSeek培训课井喷,跟Sora爆红时AI课热卖的套路如出一辙,不同课程背后活跃的经常是同一批人,“甚至直接拿过去的课包改个名就上架。”
在调查中,记者也购买了多个“DeepSeek高效使用教程”,发现部分教程注水严重,还有大量与Kimi、豆包、文心一言等其他大模型有关的内容,更像是AI知识“大杂烩”。
这种“换汤不换药”的套路,还衍生出“低价引流再二次收割”的黑灰产业链。据业内人士透露,目前网上热销的部分AI课,售价很低,只需0.99元甚至0.09元,目的是将观众从直播间吸引到微信群或其他私域群中,再推荐数千元乃至上万元的AI课程或AI工具。
除了质量良莠不齐,记者也注意到,部分平台对知识付费课程有关讲师的资质审核及备案的管理也存在问题。对此,中国法学会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研究会副秘书长陈音江认为,监管部门需要细化知识付费课程相关界定标准与惩处细则,通过强化日常监督检查,促进行业规范发展,平台也应加强相关资质和内容审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