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新”加力扩围,消费活力开年。新年伊始,随着设备更新支持范围扩大至电子信息、安全生产、设施农业等领域,以旧换新补贴家电产品由去年8类增至12类,以及对手机、平板、智能手表手环等3类数码产品给予购新补贴等举措落地实施,市场各方参与“两新”热情高涨,政策撬动效应持续释放。
作为年度最受关注的经济政策之一,“两新”既是产业升级的重要推手,也是扩大内需、提升消费品质的有效途径。以“两新”为支点,既可以推动老旧设备更新换代,提高生产效率,也可以撬动消费潜能,促进消费品更新换代,更好满足消费提质升级需求。
2024年全年汽车报废和置换更新超650万辆、重点领域设备更新总量达2000万台(套)以上、形成节能量约2800万吨标准煤……从相关部门公布的数据看,“两新”政策确实在扩大有效投资、提振消费需求、促进绿色转型、改善社会民生等方面产生了积极作用。
也要看到,“两新”政策的落地生根是一个系统而复杂的过程,和很多新生事物一样,其在实施过程中也会遭遇一些“水土不服”。不同地区发展不平衡带来的政策执行差异、市场准入门槛的不统一,以及如何推动政策短期实施和长远目标的协同发展等,这些问题的存在,客观上成为不少市场经营主体参与“两新”的阻碍。
比如,有企业反映,其所在地区要求参与“两新”的商家具备公司营业执照,个体工商执照不能参与,且对一般纳税人的开票金额也有明确要求,普遍要求营收规模在400万元以上,具备3个月的垫资能力,一些规模相对较小、税收贡献少的个体户被拦在政策门外。
也有一些商家因为“两新”政策的过于严苛而不愿参与以旧换新。比如,有些地方在执行以旧换新流程时,要求回收的旧车统一按报废处理,此举导致商家无利可图。而在以往,一些小商家通过二手车交易还是可以获取一部分利润的。
上述现象的存在,让部分市场经营主体对“两新”政策的实施产生了误解。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一种观点是,以旧换新活动被大商家垄断,小微企业没有价格优势,生存空间受到挤压,特别是众多注册登记的家电类个体工商户难以参与,长此以往将导致中小商家的倒闭。
这种担忧是可以理解的。对此,国家发展改革委等有关负责人多次回应并强调:一视同仁支持线上、线下渠道,不同所有制、不同注册地企业参与以旧换新,一视同仁支持各类经营主体参与“两新”。事实上,很多敏锐的市场人士已经洞察到,今年以来,“两新”政策已悄然出现了一些新变化,特别是随着实施机制的不断完善,设备更新的审批流程在简化,以旧换新的资金分配更趋合理,补贴资金的兑现也更为及时高效。
一视同仁支持各类经营主体参与“两新”,推动“两新”落地“全国一盘棋”,是加快构建高标准市场体系的内在要求。近期发布的《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指引(试行)》,明确提出将为经营主体提供公开公平公正参与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的营商环境。从这个意义上看,一视同仁的背后,是企业得享公平、市场更有活力。这样的一视同仁,多多益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