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画/高岳
□ 依法整治网络乱象 守护未成年人
□ 本报记者 韩丹东
□ 本报实习生 刘洁
“一些浏览器有大量暴力色情信息还不能设置青少年模式”“明明开了青少年模式,孩子还是能进行游戏充值”“App里有不适合孩子看的内容,但开了未成年人模式,一些有用的内容也看不了了”……
时值暑期,不少家长都在为孩子使用各类手机App出现问题而发愁。《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要求,网络游戏平台等网络服务提供者应当针对不同年龄阶段未成年人使用其服务的特点,设置未成年人模式。青少年模式是未成年人模式的前身,是防止未成年人网络沉迷、接触不良网络信息的“防火墙”。目前大多数平台仍沿用“青少年模式”叫法。
然而,《法治日报》记者近日调查发现,一些未成年人可能接触到的App并未设置青少年模式;有的平台虽设置有青少年模式,但实际操作中,未成年人却能轻易绕过限制进行游戏、充值;还有部分网络产品和服务提供者为获取经济利益,想方设法架空青少年模式。此外,一些App打开青少年模式后,画风过于低幼也为不少家长所诟病。
在受访专家看来,网络服务提供者,尤其是未成年人容易接触的平台,设置未成年人模式是很有必要的,但现阶段对于未成年人模式的监管惩治体系还须完善。针对未成年人模式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一方面亟须加快《移动互联网未成年人模式建设指南》的制定实施,明确网络平台应当向不同年龄段青少年提供怎样的内容;另一方面,职能部门也需进一步加强对重点领域的监管,加大对违规企业的惩治力度,以倒逼平台优化和落实未成年人模式。
平台未设青少年模式
推送内容“少儿不宜”
“御姐日常vlog(视频日志)”“古代男子为何喜欢娶十三四岁的少女,是什么原因”……
近日,湖北的于女士发现某浏览器App首页推荐的内容中时常带有暴力色情信息,对此她感到很苦恼。“我平时不怎么用浏览器,下载该App主要是用来给孩子查资料,平时都是孩子自己操作,可是一打开App就是这些画面,实在不适合给孩子使用。”
于女士觉得App推送给用户的内容不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于是在社交平台发帖求助。有热心网友回复于女士,该平台可以设置“伴学模式”,相当于其他App的青少年模式,可以避免让孩子接收到一些不合适的信息。于女士按照网友的提示进行了操作,却发现该App目前已经取消了“伴学模式”,也无法设置未成年人模式。
于女士怕孩子乱看App推荐的内容,只能在孩子查资料时守在旁边进行引导,她感叹:“这样真是太不方便了,要是App能设置未成年人模式就好了。”
四川的何女士有同样遭遇。她告诉记者,女儿涵涵经常会用该浏览器搜索一些学习上的内容。有一段时间,何女士发现女儿用手机的时间较之前明显变长了,她觉得不对劲:“什么学习上的问题要查那么久?”
何女士询问女儿后得知,涵涵经常被该App首页推荐的视频和小说吸引,看着看着就忘记了时间。最让何女士生气的是,该App中有很多少儿不宜的内容,甚至还有黄色小说。对于App提供的“伴学模式”,何女士直言:“以前是可以切换成‘伴学模式’,但其实作用不大。退出App再重新进入就会自动切换回平常的模式,并且也不需要家长提前设置密码,孩子直接点击退出就行。”
在何女士提供的截图中,记者注意到页面右上角有一个很明显的“退出”图标,只要点击就可以恢复正常模式。
何女士告诉记者,大概去年,她发现该App直接取消了“伴学模式”,首页又出现了很多不适合孩子看的内容,导致她再也不敢让涵涵继续使用该App。
开启模式后内容受限
开还是不开成了难题
记者调查发现,除部分App未设置未成年人模式外,还有一些可选择未成年人模式的App,在实际使用时存在无法满足未成年人使用需求的问题。
天津市民尤女士的儿子翔翔马上要上小学五年级了,平时会通过某款有声阅读App听一些英语短文或历史相关的讲解内容。但尤女士发现该App首页的直播板块总是会出现一些不适宜儿童看的内容,有的是一些恐怖氛围的背景,也有一些以“夜色撩人”命名的擦边直播。尤女士觉得这些内容不适合让孩子接触,就在App中打开了青少年模式,但在青少年模式下,App中可收听的内容资源非常有限,并且账号历史记录中的“小学英语”“水浒传”等内容也都无法收听了。
记者根据尤女士提供的信息下载了该有声阅读App,在该App中有儿童模式和青少年模式两种为未成年人提供的模式,其中点击儿童模式需另外下载一个新App。而在青少年模式下,平台提供的大多是一些历险故事、睡前童话等适合幼儿收听的内容,知识性内容非常少见,不少使用过的家长都表示这类内容更适合低幼儿童,很难满足小学高年级乃至初高中生获取知识的需求。
存在类似情况的还有某视频App,福建的丁女士在社交平台中看到不少网友推荐了该App中的课程,于是下载了该视频App并为孩子关注了不少老师,还收藏了一些课程视频让孩子学习。但是当丁女士打开App的青少年模式后这些内容都无法显示了,也不能使用搜索功能,只能看到一些平台筛选的内容。
丁女士告诉记者,网友推荐的老师和课程视频她看过几节,内容确实很好也适合孩子学习,但没想到在青少年模式下都看不了了。可如果不开青少年模式,丁女士并不放心让孩子使用该App,一来视频App没有使用限制孩子很容易沉迷无法好好学习,二来该平台中存在很多不适合让孩子接触的内容。丁女士希望App可以调整一下青少年模式的功能,让孩子可以看到已关注或已收藏的课程内容。
实名认证能轻易避开
充值消费未受到限制
天津市民王先生家孩子今年5岁多,喜欢在社交平台小程序玩一款名为“××之星”的游戏。游戏账号是用孩子妈妈专门给孩子申请的账号登录的,王先生和妻子专门把这个账号调整为青少年模式。但是让王先生感到意外的是,他发现孩子通过小程序玩游戏时,游戏时间和付款居然都不受限制。
王先生告诉记者,今年5月,孩子妈妈发现账号余额不对,一段时间内少了好几百元,检查消费记录后才发现,是孩子进行了游戏充值。王先生的孩子于4月16日在该游戏进行了第一次充值,其间陆续有多笔小额充值,由于前期充值数额不大,家长一直未能察觉。直到5月4日,孩子一次性充值648元,才被发现。
“哪怕社交平台没有禁止未成年人付款,游戏平台也应对此作出限制,怎么能让孩子轻易就把钱转出去了呢?”王先生感到十分不解,他还认为社交平台在青少年模式下对消费渠道把控不严格、不规范,对第三方应用未做审核和限制也存在问题。
除了监管措施不完善外,不少受访家长告诉记者,一些App虽然设置有青少年模式,但宽松的身份识别程序和防逃逸措施使得青少年模式实际上形同虚设。
天津赵女士的孩子今年16岁,今年3月接触到一款名为“逆××”的游戏,并在该游戏中陆续充值近5000元。赵女士发现该游戏平台虽然需要实名认证,但是程序并不严格,只需输入家长姓名和身份证号即可认证,无需进行人脸识别,这让孩子能够轻易避开青少年模式的限制并进行高额充值。“游戏平台如此简单的实名认证方式就是在给孩子提供可以钻的漏洞。”
来自河北的林女士近日在第三方投诉平台反映,某社交平台中未成年人使用自己的信息居然能通过平台的实名认证审核,而且不用开青少年模式就能正常使用。“如果孩子的身份信息能被审核通过,平台是否应识别到该身份信息属于未成年人,并自动启动青少年模式?”林女士感到困惑。而在林女士手动为孩子打开青少年模式后发现,该App竟然会在观看40分钟视频后自动跳转回正常模式。
记者查找公开资料发现,还有不法商家在设置未成年人模式时玩花样,甚至将逃避未成年人模式监管做成了生意。例如,北京互联网法院审结的一起网络服务合同纠纷案中,某“连麦”App虽然设置了未成年人模式,但模式开启后,一直停留在设置界面,无返回、继续使用等其他选项,只有点击关闭未成年人模式才能继续使用。法院认为该App未成年人模式虚假设置,对未成年人的保护形同虚设,某科技公司应当为未尽到合理管理义务承担责任。
天津自由贸易试验区人民法院审结的一起不正当竞争纠纷案中,某公司运营的“去广告利器”App,将“青少年模式弹框自动关闭”功能作为“会员尊享特权”,以“限时免费”的方式引导用户开启并使用该功能,导致用户无法通过首页弹出的显著弹窗提示使用青少年模式。法院认为其上述行为构成不正当竞争,判决其赔偿经济损失及合理费用共计300万元。
保护青少年合法权益
提供符合需求的内容
自今年1月1日起实施的《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规定,未成年人用户数量巨大或者对未成年人群体具有显著影响的网络平台服务提供者提供未成年人模式或者未成年人专区等,便利未成年人获取有益身心健康的平台内产品或者服务。按照条例内容,如果违反前述规定,由网信、新闻出版、电信、公安、文化和旅游、广播电视等部门依据各自职责责令改正,给予警告,没收违法所得;拒不改正的,并处100万元以下罚款,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1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罚款。
2023年8月,国家网信办发布了《移动互联网未成年人模式建设指南(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将未成年人网络保护的覆盖范围由App扩大到移动智能终端、应用程序、分发平台,把青少年模式升级为未成年人模式。
受访专家表示,在各大App内设置未成年人模式已是大势所趋。
北京潞丰律师事务所合伙人黄艳律师认为,要求App提供未成年人模式是为了保护未成年人个人信息权益及人身财产安全、预防未成年人沉迷网络、帮助未成年人网络道德意识形成、网络法治观念培养、网络使用能力建设。一些平台未成年人模式形同虚设有悖于《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及该模式设立初衷,一方面,相关网络服务提供者应当严格落实未成年人模式设置要求,堵住未成年人不规范接触网络的技术漏洞;另一方面,相关职能部门需要重拳出击、依法严惩。对于未成年人不规范接触网络的行为,家长作为监护人也需要重视孩子用网安全,切实履行监护职责。
“相关部门应当完善保护青少年合法权益的措施,平台在设置未成年人模式时要以青少年利益最大化作为最高标准。有关部门要强化对各类App的监管,保持对于违法违规行为处罚的效率及高压态势,同时也应强化内容审核制度,使平台即便在不设置未成年人模式的情况下也无法对青少年产生负面影响。”中国传媒大学文法学部副部长、网络法与知识产权研究中心主任王四新告诉记者,较为理想的未成年人模式首先应该有大量适合青少年成长的内容可供选择,能够让青少年在使用时获取所需信息和知识,同时又能对青少年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过程产生一些直接的、正向的影响。由于目前App种类较多,无法对所有App拟定具体的标准,所以在方案的落地上仍需相关部门协同平台进行细化。
黄艳表示,App未成年人模式应根据不同年龄阶段的未成年人身心发展特点,在使用时段、防绕过、使用时长、功能设定和信息或服务内容等方面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和标准提供相应的服务。建立强制性更高的未成年人身份识别机制、流程审查更严密的未成年人支付验证机制有助于推进各类App向理想形态发展。
黄艳还提到,要注意一些未成年人模式不符合青少年使用习惯和需求的问题,网络平台应当向不同年龄段青少年提供符合其年龄和需求的内容,各平台需遵守相关规定,丰富未成年人模式的呈现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