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胡春艳 实习生 朱澹清
新年伊始,天津吹响了高质量发展的"冲锋号"。近日,天津社会科学院主办的"天津宏观经济论坛(2024)暨天津经济社会发展报告发布会"现场座无虚席,来自政府、学界的专家学者共聚一堂,深入分析天津宏观经济形势和发展态势,共同为推动天津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建言献策。
会上,天津社会科学院课题组发布了《天津市社会发展形势分析报告(2024)》,传递出了城市发展的信心和底气。报告指出,2023年天津市社会总体平稳运行,民生建设扎实推进,各项社会事业健康发展。工资性收入持续增长,居民收入稳定恢复,稳就业政策组合拳持续发力,就业形势总体平稳。
"天津人气更旺了、市场更活跃了,市场信心在稳步回升,全市经济稳定恢复,高质量发展取得新的进展。"天津市统计局一级巡视员褚丽萍说,随着各项稳增长政策措施落地见效,经济运行中的积极因素在不断累积,生产供给稳定增加,市场需求保持平稳,就业物价总体稳定,居民收入持续增长,发展动力不断增强。
"2020年-2024年是近30年来全球经济增速最慢的五年。"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所长、研究员李雪松表示,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经济依然取得了比较好的成绩,具体表现在科技创新步伐明显加快,产业升级步伐提速,战略性新兴产业取得重大突破等。他谈到,尽管受国际形势影响,我国限额以上企业商品零售增速十分明显,超过了疫情前的增速,这些无疑释放出积极的信号。
同时李雪松也提到,2024年全球经济仍将保持"三高一低"的态势,即"通胀高,利率高,负债高,增长低"的趋势。对中国而言,也存在着内部需求不足等问题。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对外经济研究所所长、研究员罗蓉指出一个比较重要的问题,目前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只占经济的15%,剩下85%仍是传统产业,这意味着,只要传统产业略有下降,那么经济就会出现较为明显的下行压力。
罗蓉表示,全球经济形势正处于动荡变革期,尽管东南亚国家在土地和税收政策上具有竞争力,但产品质量和效益仍与中国存在差距。中国应紧随时代潮流,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大分化、大重组"的时代,深化改革并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利用市场规模、产业体系和综合成本等传统优势,塑造新动能新优势,促进经济持续向好。"
"新质生产力"成为众人关注的热点。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特别是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
与会者的一个共识是,要大力推进科技创新、产业焕新、城市更新,进一步盘活存量、培育增量、提升质量,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切实增强经济活力,才能持续推进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天津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王双认为,新质生产力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最大的动力源。他建议在京津冀协同发展进程中尝试跨区域发展模式,天津企业可以把研发前置,在北京设立一些离岸创新中心等,探索合作和利益共享的新模式。同时,发挥现有重大载体的平台功能,更好地招人、留人,创新一些产学研合作机制,也有利于进一步形成新质生产力。
天津市工业和信息化局总经济师杨冬梅建议着力打造"1+3+4"现代化产业体系,实施创新引领、产业跃升"八大工程",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随着新技术应用和新业态、新模式的出现,消费市场的优势不断显现。"天津市人民政府研究室副主任王春刚谈到,中国作为技术应用端优势明显的国家,新技术、新变化更多应用到了消费领域,产生了许多消费新业态和新模式,如网络直播等。他认为大家应该拾起信心,利用消费市场优势,顺应消费新模式,进一步推动经济发展。
"天津是北方著名旅游城市,拥有中西合璧、古今交融的城市风貌,成为许多游客向往、流连忘返之地。"王春刚向与会者现场打起了"城市广告",他相信,如果把天津独特优势有机融入商品、服务、品牌,转化为"天天乐道、津津有味"的消费体验,就能成为推动城市发展"看得见的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