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鸡西市鸡冠区在乡村振兴的实践中,积极探索土地流传的新模式,通过跨村承包租赁土地,建立专业种植合作社,让懂得技术的农民通过设施农业继续释放种植技能,实现农业产业集约化、规模化发展。
这里是黑龙江省鸡西市鸡冠区西郊乡蔬菜合作社的36栋蔬菜大棚,眼下,第一批种植的叶菜都已接近尾声,大作物角瓜正在采收期,合作社负责人徐可远告诉记者,现在角瓜往外批,一块五一斤,这个高效节能大棚这批角瓜采完,会有4万多元的产值,收益还是不错的。
蔬菜园区最上边的26号棚,干活的人最多,社员们正在给刚拔出的水萝卜洗澡,分装,待售。这个季节的水萝卜可以用招摇来形容,因为周边没有人种植,加上提前上市,价格美丽。
黑龙江省鸡西市鸡冠区西郊乡蔬菜种植合作社社员王树莉说,我们是一月份开始播种,比冷棚能提前两个月收获,提前上市能卖五六块钱,这个地起完以后,能种各种小菜,香葱啥的都可以,到时候有股份分红,现在挣得是工资,一天一百多块钱。
王树莉所在的村是黑龙江省鸡西市鸡冠区西郊乡西郊村,有着60多年蔬菜种植经验,由于城市发展,蔬菜村土地被征用。有丰富种植经验又有稳定的消费市场,放弃蔬菜种植,村民不甘心,村支书徐可远胆子大,带领村民到有地的村包地种蔬菜。包地种菜要赚钱,必须建大棚,一个大棚都要三十多万,单打独斗,肯定不行,于是徐可远组织村民集资入股,成立仲兴合作社,去20公里外的三合村包地盖大棚,2019年,第一次集资,37个村民集资110股,一共500万元,大棚从设计到施工都是自己干,边干边优化,多高的举架采光最好,大棚控温,如何在棚顶通过电动实现,村民把半辈子积累下的经验都用了,19栋大棚盖完就生产,当年就分红,每股五万元,红利3000元。
第二年,没有入股的村民眼红了,村支部认识到共同富裕,不能让一个村民掉队,就改变集资规则,每家只许入两股,余下的股份作为村集体积累,从集体积累中给大家二次分红,这样,个人集体都得到了实惠。
黑龙江省鸡西市鸡冠区西郊村飞地种植的模式,深得民心,村民有了股东和雇工双重身份,也就有个两份收入,村民赵成国告诉记者,自己来大棚趟地,一天一百五,就地就业,老卖力了。因为自己也有股份,大家的事,大家出力,肯定没有歪心眼。关键是,种得菜标准一样,也有规模,卖起来,价格也好。
西郊村的飞地种植模式,为鸡冠区全区的蔬菜种植打了个样,从仲兴合作社飞地到三合村19个大鹏的种植经验,鸡冠区把菜篮子工程申请下来高效节能温室也都交给徐可远经营。2022年,鸡冠区注资1300万元建成36栋高效温室,在高铁专用线上矗立起一个蔬菜种植园区,醒目而气派。今年一月份开始,园区的叶菜生产就开始了,生菜、油麦菜、小葱、油菜,不停地上市,丰富了市民的菜篮子,也使蔬菜种植的红利被合作社捕捉到。水萝卜豆,鸡西地区没有过的蘸酱菜,春节期间,一直在各大超市霸榜,始终没掉到十元以下。有着多年蔬菜种植经验的徐可远说,他们有信心在错峰种植上赢得时间,创造价值,这是信心,也是底气。如果设施农业还拿不到十个月的蔬菜生长期,那就无法实现产业振兴。
在鸡冠区三合村,眼见着西郊村‘飞地’的成功和36栋节能温室的崛起,三合村转变观念,调整思路,2022年,他们筹资780万元,拿出村里朝阳坡村的75.5亩土地,也建起了18栋高效节能温室,还成立了景焱蔬菜种植合作社,在17号棚,合作社技术员宫本海拿着刚刚摘下的旱黄瓜向记者介绍,一月份定值的黄瓜,现在每天都能收1500多斤,这个月中旬开始上市,批发四块五一斤,都来排队买,咱家的黄瓜一点不打药,直接就可以吃,通过嫁接技术,一个棚都能摘一万五千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