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报客户端北京8月31日电(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李晨赫)在今天下午国新办举办的新闻发布会上,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副部长黄艳介绍,经广泛征求意见,《关于在实施城市更新行动中防止大拆大建问题的通知》(下称《通知》)今日正式印发实施。
黄艳介绍,经过高速的城镇化发展,我国现在的城镇化水平已经超过了60%,步入到城镇化的中后期,面临着新问题和新形势。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对实施城市更新行动作出了重要部署,对于全面提升城市发展质量、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需求、促进城市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意义巨大。
黄艳指出,城市更新的内涵应该是推动城市结构优化、功能完善以及品质提升,是转变城市开发建设方式的一个重要抓手。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已纳入到我国“十四五”规划纲要中,各地积极性很高,很多地方出台了城市更新政策、机制,谋划了不少推动城市更新落地的项目。
“但同时,一些地方也出现了有悖初衷的苗头,比如开始计划大规模拆除旧城旧区,有的地方还发生了大规模砍老树现象。”黄艳指出,《通知》旨在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防止各地重走城市粗放开发建设老路。
黄艳明确城市更新的重要底线。一是控制大规模拆除。除违法建筑和经过专业机构鉴定为危房的,不能够大规模、成片、集中地拆除现有建筑。二是控制大规模增建。老城区本就密度高、强度大,要防止加剧城市交通、市政安全等环境承载压力。三是尊重居民意愿。不大规模异地拆迁,支持就地就近安置,鼓励房屋所有者、使用人都来参与城市更新,用共建共治共享美好生活家园的模式来推动城市更新。四是控制住房租金涨幅。一些地方大拆大建后,群众租房面临困难,因此要降低市民尤其是低收入困难群体租房子的成本。
黄艳指出,城市更新还要保留城市记忆。要尽量保留、改造、利用既有的建筑,不随意移迁拆除已经认定的历史建筑、具有保护价值的老建筑,鼓励采用“绣花功夫”来织补、修补、更新,保持老城区的格局和肌理,坚持低影响的更新建设模式,延续城市的历史文脉和特色风貌。
黄艳还提到,要稳妥推进城市更新。加强统筹谋划,坚持城市体检评估先行,不增加地方隐性债务,探索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公众参与的城市更新可持续模式,推动由过去的单一“开发方式”转向“经营模式”,吸引社会力量参与更新,尤其是不搞政绩工程、面子工程,更注重补短板、惠民生的里子工程,统筹地上地下设施建设,提高城市的安全和韧性,社区层面要注重补齐设施和服务短板,建设完整的居住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