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图片|评论|共青团|温暖的BaoBao|青年之声|青春励志|青年电视|中青校园|中青看点|教育|文化|军事|体育|财经|娱乐|第一书记网|地方|游戏|汽车
首页>>财经 >> 食品健康 >>  正文

从端牢中国饭碗看粮食安全“加减法”

发稿时间:2023-10-30 17:31:00 来源:新华网 中国青年网

  新华社北京11月5日电(记者赵旭、马欣然)“这个秋天的水稻平均亩产在520公斤左右,接近常年。今年从春种、夏管到秋收,我们都严格执行品种目录化管理,加强科技应用。”北京市双河农场首双农业公司种植管理人员李正海说。

  目前,这家公司已完成水稻、大豆收获,正开展玉米收割工作。公司负责人潘龙介绍,面对今年春季低温、夏季暴雨等极端天气影响,农场仍实现稳产。“高标准农田建设、无人机防病增产促早熟航化作业等措施,为保收起到关键作用。”

  “更加重视‘藏粮于技’,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成果转化和推广应用,是端牢中国饭碗的题中之义。”中国农业科学院院长吴孔明说,问技要粮是关键“加法”。

  日前,2023世界农业科技创新大会在北京平谷开幕。大会上,世界粮食奖基金会荣誉主席肯尼思·奎因说,中国以全球7%的耕地养活了全球20%左右的人口,这本身就是对世界粮食安全的重大贡献。

  平谷区位于京郊东北角,平原、山区、浅山区错落分布。很多人印象中,北京这样的大都市,或许不是“种地”的地方,但科研人员有不同的看法。

  “这里是设施农业‘博士农场’。”在平谷区峪口镇,硅润科技负责人朱玉帛说,背靠中国农业大学科研团队,农场大棚里草莓、番茄等的养护工作,主要由全新的水肥一体化智能系统接管。

  走进大棚,几个蓝色大罐子连着一台温室水肥智慧调控系统设备,酸碱度、肥料比例等关键参数清晰可见。智能系统配置好的肥料随着水流,精准输送到每一株作物。“我们与科研团队协作,不断通过实验优化这台系统,未来大面积应用后可降低养护成本,精准提升作物品质。”朱玉帛说。

  如今,平谷117家“博士农场”获批创建,引进了旱稻、叶菜类蔬菜、食用菌、果品等种质资源1000余份,优异生菜、五彩茄子、中药材生态种植等100余项成果走向市场,初步形成了“博士农场+家庭农场+企业”“博士农场+合作社+村集体”等多种合作模式。

  中国各地还积极推广良种良法,提升秋冬种质量。眼下,山东冬小麦应播面积超6000万亩;河北冬小麦即将完成播种;安徽今年计划油菜播种面积735万亩,通过应用无人机“飞播”等技术,全面提升播种效率。

  吴孔明认为,端牢中国饭碗里有自力更生的奋斗精神,也有“取之有度,用之有节”的传统美德。

  农机手减损田间“过招”、粮食烘干机开足马力、封闭式运粮车往来穿梭、智能仓储设备实时监测……今年的粮食收获季,在山东省德州市夏津县,围绕粮食生产全产业链,节粮减损环环相扣。

  《中国农业产业发展报告2023》显示,预计到2035年通过科技进步、农技推广、全民节粮减损行动等措施,粮食收获、储藏、加工和消费环节损失率若能分别减少1至3个百分点,可共实现粮食减损超过千亿斤。

  节粮减损既在田间地头,也在仓储运输、餐桌车间。“我们还会进一步推动‘收储运加消’全链条节粮减损集成改革,实现开源与节流并重。”潘龙说。

责任编辑:高蕾
 
相关新闻
加载更多新闻
热门排行
热 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