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暑过后,秋意渐浓。宜川县寿峰、集义等地的花椒也陆续进入采摘期,满山遍野的花椒映红了大地,也在椒农的心里开了花。
(椒农在采摘宜川大红袍花椒)
从长满刺的树上把花椒摘下来,是一件极其考验技巧和耐心的事,每天需伴着晨曦开始,随着晚霞落幕。采摘的花椒还需要当日平铺晾干,过程中只要稍微急躁点,就会被刺扎一下,伴随着花椒的麻滋味儿,那叫一阵酸爽。但跟丰收的喜悦比起来,这些辛苦都是值得的。
(宜川大红袍花椒)
宜川花椒,又名宜川大红袍花椒,为宜川县特产,具有“色泽红艳、香味浓郁”的特点,产品以粒大、皮厚、色红、味道浓郁而驰名中外,在1996年、1997年杨凌农博会上,曾连续两届荣获“后稷金像奖”,是花椒中的优品。
(惠农网为宜川花椒打造品牌)
百味之源,位列“十三香”之首
花椒作为中国特有香料,位居“十三香”之首,目前可追溯的最早文献记于《尔雅》,被称为“檓”或“大椒”。上古人初次接触花椒,对这个满身是刺的树结出的果实怀有极强的敬畏之情。
秦椒,作为中国三大地域椒种之一,更是位居前列。《本草纲目》有记载:秦椒,花椒也,始产于秦。而宜川花椒,就是秦椒的代表之一。清代乾隆《宜川县志》曾详细记叙过宜川的花椒产业。
生于盘古山下,为“天下第一椒”
宜川花椒主产于盘古山下的集义镇和寿峰乡,两地均属天然次生林区,雨量充沛,气温适宜,光照充足,土壤肥沃,昼夜温差大,是花椒的优质生长区。
具有优势的地理环境,也孕育了宜川花椒的极佳品质。这里所产的“大红袍”花椒颜色鲜艳,粒大肉厚,味道浓郁,有“天下第一椒”的美称,产品驰名中外。
不同于其他地方的花椒,宜川花椒具有结椒早、产量高的特点,而且花椒的麻味正、香味浓,尤其适合去腥增味,是制作高级香精和食用调味品的主要原料。
属国家地标,是宜川人的致富果
宜川花椒还是宜川当地的“致富果”。宜川隶属渭北高原,是典型的干旱半干旱区,而花椒作为一种耐旱植物,它不择平原山沟,不择土壤瘠肥,具有极强的适应性,成了宜川当地防止水土流失和发展复兴产业的“致富果”。
很早之前,宜川的花椒主要为野生花椒,数量稀少,只有贵族家庭方可享用,既可用作药物,又能产生特殊的香味。
1999年,为了治理水土流失,中央启动退耕还林政策,延安人从“兄妹开荒”变为“兄妹造林”,为黄土高原上带来绿色转机。在历史变革的推动下,宜川人们也开始了大面积的“退耕还林”,花椒树作为一种耐旱植物,也成为了当地人们“还林”的主选,宜川县的花椒种植面积也随着这股“绿色风”迅速扩大,当地也成为延安市花椒栽培最多、产量最大的地级县。由于品质好,宜川花椒还在2012年被国家商标总局认定为地理标志。
近年来,宜川县不断调整产业结构,实现区域开发,因地制宜在集义、秋林鹿川两个乡镇大力发展花椒产业。2018年9月,惠农网成为宜川县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项目建设服务商,宜川携手农业电商平台惠农网制定并实施了“1+N”的宜川区域公用品牌战略。“1”为“黄河壶口”区域公用品牌,旗下涵盖“N”款农特产品子品牌,包括宜川花椒、宜川壶口酥梨、宜川核桃等。目前,宜川花椒种植面积已达4万亩,挂果面积3.5万亩,产量1166吨、产值9328万元。花椒人均收入达7780元。当地产业发展与惠农网品牌营销将持续为宜川县域经济发展赋予新动能。(免责声明:中国青年网转载此文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