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图片|评论|共青团|温暖的BaoBao|青年之声|青春励志|青年电视|中青校园|中青看点|教育|文化|军事|体育|财经|娱乐|第一书记网|地方|游戏|汽车
首页>>财经 >> 科技 >>  正文

“空中成像”等“黑科技”被疫情激活

发稿时间:2020-03-24 13:43:34 来源:中国青年报 中国青年网

  在安徽省多家医院里,近日出现了科幻片中才有的镜头:一款无接触式自助挂号机,其屏幕画面悬浮在空气中,使用者不需与设备接触,直接在空气中比划、点击,就能完成挂号、预约、缴费等程序。

  这一“黑科技”正是中国科大创业团队东超科技的核心技术——“等效负折射率光学平板透镜”技术(以下简称“空中成像”)。2019年年底,“空中成像”技术经过3年的历练终于转化成产品,但始终未能破解产能小、资金缺口大等难题,公司一度连工资都发不出。新冠肺炎疫情突然暴发,出于防疫需要,订单纷至沓来。

  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使餐饮、旅游、交通等传统行业遭受重创,但对于高新技术企业来说,战“疫”催生了新的应用场景,让“空中成像”、核酸检测等“偏冷”的技术有了更广阔的用武之地,也让那些苦苦坚守的创业者等来了转机。

  24小时开发出“空中成像”挂号机

  “两个月前,我们还在考虑下一顿吃什么。公司账面资金所剩无几,合肥、深圳两个工厂,一个月要发40多万元工资,当时裁员已经箭在弦上了。”韩东成茶饭不思,公司正经历“艰苦而又痛苦的挣扎”。

  东超科技公司是2016年8月,90后韩东成和同学范超成立的。“空中成像”技术研发出来有一段时间了(见本报2018年7月19日报道),但始终没有量产,“虽然部分产品应用到博物馆、汽车、家电、餐饮等细分领域,但产能小、成本大、良品率低,对玻璃精度、质量把控也不满意,产品一直在完善”。

  针对“4年融资两轮,近2000万元,还没有崭露头角,是不是骗政府钱啊”这类质疑,韩东成的想法是:“不管别人怎么评价,你要知道自己在做什么。我们就是在造一颗有分量的炮弹,合适的时候总会打出去。”

  新型冠状肺炎病毒接触式传播的新闻启发了他们,医院等场所有大量的自助挂号机器,是否可以通过空中成像技术,避免交叉感染?

  时间不等人,团队立马与中国科大附属第一医院展开研讨,1月20日,院方急切地提出:“你们能不能先搞出来两台样机?”

  接下军令状,韩东成将已放假的技术团队召回。整整24个小时,5位技术人员没吃没睡,“原有挂号机结构不满足改造方案,我们就切割钣金件,再重新焊成需要的结构,胶水、木头以及手头有的零部件,能用的都上了。”1月21日下午,两台无接触式挂号机正式改造完成,紧急投入该院发热门诊和普通门诊。

  当时,在场的人们都惊叹道:“神奇的产品出现了!”

  这一产品让团队彻底打开了思路。团队曾做过调研,全国公共场合有700多万部电梯,用纸巾、钥匙扣、牙签等去按电梯按钮,都不如无接触操作更安全。

  从2月3日开始,东超的3位技术人员用半个月时间开发出无接触浮空式电梯终端,将“空中成像”技术集成到电梯轿箱。“要考虑交互灵敏度、高效等问题,还要考虑到美观和空间大小,最终,我们实现了控制终端高度小型化、集成化,又一个难题被攻克。”韩东成说。

  该集成终端保留了“点击”的操作习惯,用户可以像原来一样按电梯按钮,也可以选择在空中操作。3月3日开始,近200台设备已发到北京、上海、武汉等省市。

  与此同时,韩东成创业、孵化的“老东家”——安徽省投资集团省级股权基金向东超科技投资1000万元。该集团通过安徽省红十字会向安徽各市及武汉相关医院,定向捐赠45台无接触挂号机,还将扶持东超科技开发无接触售取票机、银行无接触ATM机等多个产品,为战“疫”提供“硬核”科技保障。

  不过,也有人提出,疫情走了,是不是这项技术就没用了?韩东成认为,这些痛点一直都在,只不过因为疫情被“放大”,今后痛点不会“不痛”,市场还会持续火热。

  “特殊灭菌机”派上了用场

  与韩东成一样,看到公司捐赠的新产品装车驰援武汉战疫一线,安徽国微华芯环境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国微华芯”)董事长张昕很欣慰:“疫情发生后,我们企业的新产品——‘特殊灭菌机’派上了用场。”

  得知武汉将新建雷神山、火神山医院时,张昕就在琢磨此事。1月30日,他与安徽省经信委取得联系,经过核查了解,这批新产品完全符合上述医院特殊病房使用。

  “特殊灭菌机”学名是“次氯酸内置反应高效灭菌机”,是他创业多年的心血。“普通的空气净化设备只能过滤空气悬浮微粒,大量夹杂着病菌的颗粒物在过滤器中没有办法消灭,有二次污染的可能。我们的产品利用高灵敏传感器,监测室内温度湿度,通过加湿过滤器雾化加湿。”张昕介绍,灭菌机内置独有技术的电解水消毒除菌系统,通过自来水中氯离子在设备产生次氯酸水杀菌除味,排出纯洁的干净空气,而非传统做法(在空气中产生),从而达到高效安全灭菌除味的特殊效果,完全消除次氯酸水的副作用。

  张昕也曾遭遇行业寒冬,那年公司账户上只有几万元现金,员工工资每月几百万元都是他用自己的积蓄支付的。一次他在上海虹桥站买车票,多次支付不成功,最后发现存款余额只有26.8元。

  直到2018年2月,张昕的事业才有了转机。经安徽省投资集团省级股权基金投资,国微华芯正式成立,专攻以新技术新材料为核心的室内空气环境事业。2018年,团队和日本松下等公司联合研发出“全效核酸病毒分解机”,运用全新光触媒技术,可以分解99%以上的细菌、病毒及异味。目前,他已将“全效核酸病毒分解机”捐赠至武汉、南京、青岛等地医院。

  张昕感慨,在环保行业,新科技引领市场需要大量的研发投入,但是普通用户并不“买账”。“我们产品的开发理念是‘预防、保护、应急’,很多客户看不到‘危机’在哪里,因此难以接受”。

  “这场疫情可能会改变一些用户的市场习惯和观念,相信未来,这些产品会更加深入人心。”张昕说。

  基因检测企业该出手了

  位于庐阳经开区的安徽安龙基因科技有限公司近日正忙着技术升级与产能提升。疫情暴发,公司负责人韦玉军和同事达成共识,医院和疾控的承检量肯定会受到挑战,企业应该“出手”了!安龙基因创业团队加班加点做了两件事:研发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试剂盒;改造临检实验室、培训实验人员,为检测做准备。

  该公司1月21日开发出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试剂盒,90分钟内,从原先检测96个样本提速为一次性可检测384个样本,检测效率整整提升4倍。该新技术已完成安徽省新冠肺炎技术产品创新及产业化专项申报工作,日产能达15万份。

  韦玉军之前供职于清华大学医学院,2016年辞职来到合肥创立安龙基因。“当下,基因检测技术与临床治疗联系愈发紧密,但是临床研究与产业之间的互动还没有打通,各个环节之间存在孤岛,有临床资源的机构缺乏技术平台,而有技术平台的企业又缺乏高质量的临床信息资源。”韦玉军坦言,在标准化生产的同时还要降低成本,这就需要企业在技术及产品上面有着深厚积累。

  “2017年,刚拿到天使轮融资时,公司铺了基因检测的全套产品线,后来一直亏钱,2017年下半年,我们砍掉了不擅长、不成熟的产品线,专注肿瘤领域技术和产品研发升级。”韦玉军边学边做,通过一年多时间,建立了目前安龙基因的销售体系,但在产品的推广方面仍有不少困难。

  “我们遇到大部分创业公司面临的问题,公司品牌知名度低,销售只能找熟人‘下手’;另外一个是行业问题,精准医疗概念从2015年开始兴起,临床医生和患者的接受度不高,我们在产品推广同时还要做大量专业和学术科普。”他回忆,那两年进一步了解临床的切实需求,自己基本没在家里住过,从一个学者逐渐“蜕变”为创业者。

  2019年,安龙基因逐渐“破茧成蝶”,打造形成多重引物/探针双阻断ctDNA甲基化检测技术、CTC捕获鉴定技术、自动化数据等5个核心技术平台。业务主要聚焦肿瘤精准诊疗领域,包括肿瘤早期筛查、辅助诊断、精准用药和预后检测四大部分。

  “高科技型初创企业要想发展,社会责任感和技术创新力必不可少,且二者相辅相成。”韦玉军坚信,只有形成核心技术壁垒,创业公司才能长久、持续发展。

  目前,安龙基因已为安徽省、湖北省、山东省等地区疾控和医院系统捐赠价值超300万元的检测试剂盒。“我们还有新动作。新型冠状肺炎病毒存在变异可能,可能影响市面上早期设计的核酸检测试剂盒的灵敏度,我们比对已发布的184种新型冠状肺炎病毒序列,正研发设计通用性的新型冠状肺炎病毒核酸检测试剂盒。”韦玉军说。

  科技战“疫”不是蹭热点

  “科技成果在战‘疫’中起到的作用是实在的、关键的、接地气的,不是‘蹭热点’。”韩东成感慨。其实他很早就提出过,为防止交叉感染,需要研发无指纹、无接触交互设备在医疗场所应用,但由于时机不够成熟,市场还没有形成,因此计划一度被搁置。机遇总是垂青有准备的创业者。韩东成坦言:“科技成果产业化并非易事,不是说研发出技术,就能快速实现产业化,建立工厂、品控、产能把关、设备采购、运维,都只能边学边做,需要克服重重困难。只有做好了准备,才能抓住机遇。”

  “东超科技等团队是安徽科技创新发展的缩影。我们付出信心、耐心,持续关注初创及中小型企业,给予孵化、推广、投资、比赛等全流程扶持,为这些新产品、新团队提供发育土壤。”安徽省投资集团高新投公司负责人表示,优秀的年轻创业者脱颖而出,在关键时刻能站出来,在各自领域发挥作用,为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应有贡献,这也是投资帮扶的更大意义所在。

  据了解,近年来,安徽省大力发展股权投资基金,支持实体经济和科创型企业股权融资,特别在省级政府引导基金层面,组建安徽省级股权投资基金体系,运营“三重一创”产业母基金、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母基金等。在当下战“疫”过程中,一批科创型企业勇于担当,彰显了省级股权基金赋能的“硬核技术”力量。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王海涵 王磊 来源:中国青年报

责任编辑:高蕾
 
相关新闻
加载更多新闻
热门排行
热 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