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财经

首页 >> 专题策划 >> 石榴花开共富路 >> 共同走向现代化 >> 正文

兴边富民行动现场会观察:云南经验如何为边疆治理破题?

发稿时间:2025-04-28 13:47:00 来源: 国家民委舆情中心

  2025年4月26日,国家民委兴边富民行动现场会在云南召开。这次会议选择在云南落地,绝非偶然。云南近年来以“边境幸福村”建设为抓手,探索出一条“以城带边、以城兴边”的边疆发展路径。从磨憨镇尚冈村的泼水广场到374个边境村的“六个共同”指标,云南的实践不仅是一份成绩单,更隐含着对边疆治理逻辑的深层重构。   

  “幸福村”背后的治理辩证法 

  在滇南的烈日下,尚冈村的傣族老人岩罕正用智能手机直播销售手工竹编。曾经的边境贫困村,如今成了“电商赋能”的样板。昆明托管磨憨后,投入2500万元改造基础设施,但真正撬动变化的,是将城市资源与边境需求精准对接的“绣花功夫”。例如,盘龙区引入生鲜企业建立合作基地,让反季节果蔬通过电商“出山”,同时保留村寨传统风貌发展文旅,避免“千村一面”的同质化陷阱。这种“既输血更造血”的思路,恰是边疆治理从“保底线”转向“谋发展”的缩影。 云南的探索暗合了一个关键命题:边疆振兴不能只靠“砸钱”。数据显示,该省边境村集体经济年收入全部突破10万元,但更值得关注的是其“四两拨千斤”的机制设计。省级财政为每个村平均配套3000万元,并要求州县编制“一村一方案”,甚至细化到“适龄儿童入园率100%”的硬指标。这种“资金杠杆+精准滴灌”的组合拳,打破了过往“撒胡椒面”式的投入惯性。正如一位参会专家所言:“云南的经验在于,把国家的每一分钱都变成了撬动边民内生动力的支点。”  

  从“稳边”到“兴边”的范式转换 

  中越德天—板约瀑布跨境旅游合作区熙熙攘攘的游客,成为兴边富民的另一重注脚。云南、广西等省份不约而同将“跨境”作为关键词:云南推动边民互市“整进整出”通关改革,广西东兴市的跨境电商交易额三年增长近十倍。这些案例揭示了一个趋势——边疆地区正变为“开放枢纽”。 这种转变背后是治理逻辑的升级。过去,边境政策多聚焦“守土固边”,边民补贴、护边员岗位是常规手段;如今,“产业兴边”成为新共识。以云南尚冈村为例,其农产品交易中心既卖傣族工艺品,也对接老挝特产贸易,形成“边民+企业+市场”的共生链条。一位边境干部算了一笔账:“一个边民参与互市贸易年增收4000元,比单纯发补贴更能留住人。”这种“利益联结”机制,或许比任何口号都更能筑牢边疆稳定的根基。  

  共同体意识:看不见的“基础设施” 

  在观察兴边富民行动时,容易被忽略的是文化层面的“软基建”。云南在边境村实现“中华文化符号覆盖率100%”,看似抽象,实则关键。磨憨镇将傣族泼水节与民族团结宣传结合,广西凭祥市在“国门学校”推行“双语教育”,内蒙古满洲里市用红色旅游串联中俄蒙文化——这些尝试都在回答同一个问题:如何让边疆群众在物质富裕的同时,精神上也“向心而行”? 现场会特别强调“赋予所有改革发展以‘三个意义’”,直指边疆治理的核心要义。当云南的边民在抖音直播中自豪地展示傣锦技艺,当广西的“国旗工程”覆盖3824个自然村,这些具象场景说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从来不是空洞的说教,而是与产业发展、民生改善同频共振的实践。  

  尾声:边疆治理的“破”与“立” 

  云南现场会的价值,或许在于它提供了一种“破立并举”的边疆治理样本。破的是“边疆等于贫困”“稳定依赖输血”的陈旧认知,立的是“开放带动发展”“文化凝聚认同”的新范式。这种“富口袋”与“富脑袋”的同步推进,或许正是中国边疆治理现代化的生动写照。 (闵语)

责任编辑:张亚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