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图片|评论|财经|共青团|大思政|青年电视|青年之声|法治|教育|中青校园|励志|文化|军事|体育|地方|娱乐|ENGLISH
首页>>财经 >> 即时新闻 >>  正文

【app同步】宁夏:技术赋能荒原变身绿色“聚宝盆”

发稿时间:2021-03-24 20:36:08 来源: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作者: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马富春 中国青年网

  从银川出发,一路向东,跨过黄河,在千沟万壑的土坡中,成千上万片太阳能光板忽然映入眼帘,像一片蓝色的海洋。走近一看,光伏板下,枸杞树成排,正是修剪旁枝的时节,有农民在辛勤劳作。

  这便是全球最大单体农光互补电站——宁夏宝丰农光一体光伏电站。这里曾是一片荒漠,如今“板上发电,板下种枸杞”,昔日荒漠成了绿色“聚宝盆”。

  荒漠上建起“枸杞+光伏电站”

  很难想象这片生机勃勃的光伏产业园区,7年前曾是一片荒漠,“千沟万壑、植被稀少”是当时的写照。

  2013年,银川启动黄河东岸荒漠化治理。“当时沙子大得很,人眼都睁不开。”早期就参与了这片土地荒漠化治理的农民杨柱生告诉记者,“最开始是种植苜蓿,先防风固沙,改良土壤”。

  土壤得到改良后,宁夏特色农作物枸杞在这里生根发芽。为了最大化综合利用土地资源,2016年,成片的枸杞上方又铺设了光伏板,“枸杞+光伏电站”一地多用的特色产业模式诞生。

  在当地人看来,光伏是未来发展的趋势,而这里太阳光资源又非常丰富,农光互补电站不仅能最大化复合利用土地资源,还有利于节能减排,能够持续有效改善这里的生态环境。

  充分利用太阳能,有效实现农光互补,符合未来发展,而这都基于技术赋能。不同与传统光伏电站,从早期开建,这座光伏电站背后就有云、计算等ICT技术以及无线宽带系统、无人机巡检、智能光伏云等智能化运维手段的加持。

  “电站在建设之初,从长远和综合效益考虑,采用了高效的单晶硅组件和先进的华为智能光伏解决方案,智能组串逆变器与带倾角平单轴自动跟踪技术相结合,较传统光伏电站,发电量和运维效率均有大幅提升。”华为智能光伏全球品牌总监严剑锋说。

  宝丰项目工作人员说,太阳能板的铺设,不仅创造了更高的经济价值,也对环境产生了积极影响,实现了环境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多赢”,真正形成了"农光一体”的产业协同绿色发展的新模式。据统计,经过几年发展,该区域植被覆盖率从30%提升到了85%。

  另据介绍,截至2020年12月底,较传统煤电站,该电站累计减少二氧化碳排放204.7万吨,相当于新种植约8900多万棵树。

  带动搬迁移民就业、留住返乡大学生

  2014年,杨柱生从固原山区搬迁至银川市兴庆区月牙湖镇。很快,他与妻子就来到了枸杞地务工,一干就是好几年。

  “没那么晒,光伏板下干活更舒服,好多人喜欢在这里干。”在固原老家,一年没什么收入,如今,杨柱生两口子一年收入八九万元。对于未来,杨柱生充满信心。“这么大一片地,不怕没活干。”他说。

  毕业于宁夏农学院的赵元宵在光伏电站枸杞基地谋得了一份工作,专门负责指导农民种植、修剪枸杞等。他坦言,在这里工作,待遇在同行业里是比较高的。

  在北京上完大学后,银川男孩陈思康2013年回到家乡,筹建电厂时就在这里工作,负责电站的建设与后期运维。“与传统电站运维不同的是,这里不用每天风吹日晒在光伏板中穿梭检查。”他说。

  因为有智能光伏解决方案,陈思康坐在办公室或在户外手持无线通讯设备,就可随时随地掌握每一组串光伏板的发电和运行情况,一旦出故障便直奔故障区,大大提高了运维效率。

  技术赋能,让昔日的荒原成了绿色发展综合体,吸引了一批知识青年前来加盟,与此同时,也这座“枸杞+光伏”农光互补电站也为附近农民增收致富提供了渠道。据介绍,每年光伏板清洗,枸杞地除草、抹芽、修剪、施肥、采摘,基地每年用工约8万人次,农民可增收4万多元。

  在杨柱生所在的移民新村,很多此前外出打工的农民不再外出了,大伙儿都搭上了农光互补的东风,来到家门口的电站务工,收入有保障,还能监护老人养老、孩子上学,很多家庭也实现了“可持续发展”。

  “要建就选最好的方案与设备”

  在西北风沙条件下,建如此规模的光伏电站,且确保长期稳定运行,最大化发挥生态价值、经济价值与社会价值,对技术的要求自然更高。

  “要建就选最好的设备。”电站相关负责人表示,光伏电站最核心的设备就是太阳能光板和逆变器,经过多轮考察调研和技术对比,最终选择了业内高效的单晶硅组件和华为智能组串逆变器,以及整套华为智能光伏解决方案,“从运行效果看,不仅实现了高效发电、智能运维的目标,故障率也远低于固定式电站”。

  以数字技术为支撑,华为智能光伏解决方案确保了电站高效平稳运行。“这套方案核心在于融合了AI、云、计算等数字信息技术与光伏跨界深度融合,让电站变得智能,由此带来发电量提升、运维效率提高、能在各种恶劣电网环境下确保稳定并网运行。”严剑锋说。

  在宝丰基地,基于华为智能光伏技术支撑,太阳能光板像向日葵一样,可以随着光转动。“这是基于组串逆变器的精细化管理,通过多路最大功率点跟踪(MPPT)技术,与平单轴自动跟踪技术天然完美匹配,让每一串太阳能组件通过智能算法找到最佳角度,能最大化地确保光板吸收每一缕阳光。”严剑锋说,这套技术的应用,让光伏电站的发电量有了大幅提高。

  每隔几排光伏组件,还能看到一个白色盒子,这便是华为智能光伏解决方案的大脑——智能组串式逆变器,一个逆变器联接约160块太阳能光板。

  逆变器是将光伏太阳能板产生的直流高压电转化成交流电的核心电力转换设备。“传统电力转换是一个哑设备,只是一个电力转换,我们通过数字化、信息化技术,把逆变器从哑设备变成了电站子阵的大脑。”严剑锋进一步解释,有了这个设备,可以通过传感器将整个电站运行情况传到云端,再通过大数据分析和算法,为电站运维作出精准的诊断与指导,从而实现精细化管理。

  “精细化程度越高,数字化程度越高,越便于实现智能化。”严剑锋说,基于智能组串式逆变器这个“大脑”、后台运维系统和无线移动设备等一整套智能光伏解决方案,坐在办公室即可看见每一组串光板的发电情况、是否正常、哪里出了故障,实现了智能化运维,极大提高了运维效率。目前,该电站只需30个运维人员,每年运维人工成本节省达360余万元。

  智能光伏广泛应用 加速碳中和

  2050年实现碳中和,是当今世界最为紧迫的使命。中国政府已做出承诺,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要控制化石能源总量,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就要推动绿色低碳技术实现重大突破,这意味着光伏产业迎来了历史性的发展机遇,也意味着加快数字化技术助力新能源成为主力能源十分迫切。”严剑锋表示。

  华为数字能源产品线总裁周桃园日前表示,面向碳中和的全球趋势,面向零碳发展的“星辰大海”,华为将持续加大研发投入,加强联合创新,让绿电走进千家万户、千行百业,加速碳中和。

  据了解,目前,华为智能光伏全球累计发货已超160 GW,广泛应用于60多个国家,服务于教育、医疗、体育、交通、农牧渔、现代化制造等多个行业,累计生产3000亿度绿电,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48亿吨,相当于种植了2亿多棵树。

  “枸杞+光伏,真真是给这片荒漠披上了绿装,还给我们带来了一片‘海洋’。”脚踩在枸杞地里的赵元宵,抬头仰望着光伏板,憨厚地笑了。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原标题:【app同步】宁夏:技术赋能荒原变身绿色“聚宝盆”
责任编辑:工蚁
 
热门排行
热 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