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图片|评论|共青团|温暖的BaoBao|青年之声|青春励志|青年电视|中青校园|中青看点|教育|文化|军事|体育|财经|娱乐|第一书记网|地方|游戏|汽车
首页>>财经 >> 滚动新闻 >>  正文

支撑高质量发展要素不断集聚

发稿时间:2024-01-02 11:00:08 来源:经济日报 中国青年网

  ——专家学者谈二〇二四中国经济

  2023年,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国在现代化产业建设、科技创新、推进改革开放、加强民生保障方面不断取得新成绩,中国经济在重重压力与困难中迎来了恢复发展。2024年,机遇与挑战并存,如何克服不利因素,推动经济持续回升向好?开年之际,经济日报推出“新年展望”系列报道,邀请专家学者展望2024年经济发展形势,分析宏观政策如何发力。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决策咨询部形势室主任郭丽岩:

  经济向潜在增长水平回归

  2023年中国经济顶压克难恢复发展,圆满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2024年是完成“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之年。展望新的一年,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决策咨询部形势室主任郭丽岩认为,立足“十四五”中后期发展,我国经济“稳”的基础更牢靠,“进”的势能更强劲,创新引领力、新质生产力、内需主动力、改革激活力、调控有效力,“五力协同”将推动新动能持续增强和有效需求不断扩大,加快支撑经济增长回归潜在增长水平。

  郭丽岩表示,做好2024年经济工作,要以目标和问题为导向,坚持系统思维、底线思维,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形成竞相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合力。

  突出科技创新引领力。实体经济与数字经济深度融合,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加速融合,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持续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式发展和未来产业突破式发展,都将增强新经济新动能对高质量发展的驱动力。

  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郭丽岩表示,支撑生产力发展水平从量变到质变,实现新的跃升,需要新的生产要素组合发挥带动作用,其中领军人才和企业家尤为重要。通过健全要素参与收入分配机制,营造鼓励大胆创新的良好氛围,能够加速创新要素向企业汇聚,激发企业的能动性与创造性。

  持续巩固内需主动力。强化扩大内需战略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有机结合,将推动我国超大规模市场资源优势加速转化成高质量发展的竞争优势。预期改善、信心提振,有利于推动高储蓄加速向消费、投资转化。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多样化追求将引领生活服务品质进一步提升,新型消费和绿色消费发展势头更为迅猛。

  重大改革激发活力动能。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强化吸引外资力度,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将不断激发各类经营主体的创造性和能动性。加快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将不断提升全国市场准入效能和运行效率。

  宏观调控更加有力有效。我国物价总水平低位运行,中央政府债务水平不高,政策空间和储备足,有条件加力实施总量政策。创新政策工具、强化协同配合,增量政策和存量政策效应叠加,将有力支撑经济恢复向好。

  “我国经济长期向好基本面没有改变,韧性强、潜力大、空间广、活力足,支撑高质量发展的优质要素条件不断增多集聚。无论国际风云如何变幻,我们都有基础有底气有条件有能力稳住经济大盘,并以自身高质量发展的最大确定性抵御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对此要增强信心和底气。”郭丽岩表示。(经济日报记者 熊 丽)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外经济研究部研究员赵福军:

  有信心巩固外贸基本盘

  “2024年,我国外贸发展虽然面临复杂、严峻的外部环境,但推进高质量发展、加快培育外贸新动能以及正在形成的外贸竞争新优势,将为稳外贸提供有力的支撑。”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外经济研究部研究员赵福军表示,我国完全有信心巩固外贸基本盘。

  当前,外部环境的复杂性、严峻性、不确定性上升。全球经济复苏乏力,对全球贸易发展带来不利影响,2024年全球贸易仍然面临很多不确定性。

  赵福军表示,尽管形势严峻,但我国外贸发展的有利因素也不少。我国出台外贸稳规模优结构相关政策的效果持续显现;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持续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将为我国稳外贸提供有力支撑;推进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我国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经贸合作不断深化,将促进我国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贸易增长;数字贸易、跨境电商快速发展,成为我国外贸新增长点;我国正在形成以创新为重要特征的产业链生态系统竞争新优势,支撑外贸参与高水平国际竞争。

  赵福军认为,2024年我国在巩固外贸基本盘的同时,外贸发展还会有以下新亮点:

  一是外贸竞争力将会继续提升。我国制造业经过多年沉淀积累,形成较强的国际竞争力。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和激烈竞争,会倒逼外贸转型升级,从而促使外贸竞争力不断提升。

  二是数字贸易和绿色贸易将加速发展。随着贸易数字化水平提升,数字贸易的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数字贸易将快速发展。同时,无论是应对国际环境对绿色发展的新要求,还是实现我国推进绿色低碳发展的目标,我国绿色贸易均会快速发展。

  三是东盟作为我国第一大贸易伙伴地位将进一步巩固。2023年前11个月我国与东盟贸易规模为5843.9亿元,东盟成为我国第一大贸易伙伴,随着RCEP落地实施、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我国与东盟之间的贸易将继续发展。

  四是服务贸易将继续保持增长态势。随着我国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知识密集型服务贸易将继续较快增长。自2023年12月1日起,我国对法国、德国、意大利、荷兰、西班牙、马来西亚6国实施免签入境政策,切实打通外籍人员来华经商、学习、旅游的堵点,这些政策落地实施,将有助于旅行服务贸易发展。(经济日报记者 冯其予)

  东方金诚首席宏观分析师王青:

  扩大有效益的投资

  近期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扩大有效益的投资。“着眼于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扩大投资仍将是2024年宏观政策的一个重要发力点。当前‘铁公基’等传统基建项目在部分地区趋于饱和,投资效益不高。”东方金诚首席宏观分析师王青认为,当前扩大投资应注重效益,把钱花在能够夯实长远发展基础的地方。

  要实现“有效益的投资”关键是要选准投资方向。王青认为,就现阶段而言,我国基建投资的重点应包括以下领域:一是加强交通、能源等网络型基础设施建设,把联网、补网、强链作为建设的重点,传统基建投资在这些领域仍然大有可为。同时,各地应推进城中村改造、旅游基础设施等建设。

  二是加力推进“新基建”,重点是数字转型和绿色发展等领域。这方面市场需求正迅速增长,有助于壮大经济增长新动能。

  三是要跟进我国城镇化步伐,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有序推进城市综合道路交通体系、地下综合管廊、公共卫生应急设施等建设。

  四是当前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加强农村基础设施投资是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的重要抓手。

  王青认为,要对“效益”有更全面准确的理解,既要算经济账,又要算综合账。对于很多新基建项目,以及一些道路交通等商业属性突出的基建投资,要讲求现金流和经济回报率;对一些公益性、战略性较强的基建项目,要更关注其正外部性,包括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等。“为此,应在基建投资的资金来源上作出相应安排。前者要更多引入社会资本参与,对于后者,则需加大财政投入。同时拓展多元化的长期资金筹措渠道,挖掘金融资本在支持国家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潜力。”王青说。(经济日报记者 马春阳)

  商务部研究院流通与消费研究所研究员关利欣:

  消费供给质量持续提高

  2023年,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的一系列政策举措落地见效,推动居民消费能力增强、消费条件持续改善、消费场景加速创新。商务部研究院流通与消费研究所研究员关利欣表示,2024年,随着推动消费从疫后恢复转向持续扩大,扩大内需与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协同发力,“消费和投资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将进一步释放超大规模市场优势”。

  关利欣表示,2023年,信心修复带动消费倾向提高。随着房地产、地方债务、中小金融机构等风险有效化解,各类经营主体的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被充分激发,经济活力有效增强,就业优先导向更加突出,社会保障进一步完善,城乡居民收入增加,中等收入群体规模扩大,居民消费能力提升,将增强消费信心、提高消费倾向。

  同时,现代化产业体系提升消费供给。随着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步伐加快,新质生产力快速发展,新型工业化、数字经济、人工智能等将推动传统制造业和服务业转型升级,新产业、新模式、新业态将为消费市场创造更多的有效供给和消费场景。品牌战略的实施将完善产品和服务标准体系,增强自主品牌竞争力和影响力,进一步提升消费供给质量。

  关利欣表示,还应看到消费牵引投资协同扩大内需的作用。稳定和扩大传统消费,培育壮大数字、绿色、健康等新型消费和文旅、体育、国潮等消费新增长点,激发有潜能的消费,将在推动消费扩大的同时,引领社会投资方向、优化供给结构、增加投资效益。关键核心技术、新型基础设施、节能减排降碳等领域的政府投资,也将发挥带动放大效应,推动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促进消费和投资协同发力扩大内需。

  此外,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优化消费环境。加快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着力破除各种形式的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有效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放宽电信、医疗等服务业市场准入,持续建设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切实打通外籍人员来华经商、学习、旅游的堵点,进一步打通国内大循环堵点,优化消费环境。

  关利欣强调,城乡融合、区域协调发展将进一步释放消费潜能。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的有机结合将促进各类要素在城乡之间的双向流动,形成城乡融合发展新格局,进一步完善城乡流通和消费基础设施,持续改善消费条件。充分发挥各地区比较优势,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低碳发展,进一步增强经济发展的整体性、协调性,更好释放内需的潜在势能。(经济日报记者 冯其予)

  仲量联行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兼研究部总监庞溟:

  物价水平有望低位回升

  2023年,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持续低位运行。展望下一阶段物价走势,仲量联行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兼研究部总监庞溟认为,2024年我国物价总水平整体将呈现低位回升的态势,通胀水平将继续保持整体可控。

  庞溟认为,短期内,我国物价水平仍将维持在低位,但在宏观政策同向发力和提质、扩量、增效的背景下,叠加基期效应逐步常态化、社会有效需求回暖、价格传导机制更畅通等因素,从中期来看通胀中枢将在波动中逐步修复,回归至高于2023年且更为温和、常态的水平。从长期趋势看,我国经济运行持续向上向好,货币条件与货币供应量合理适度,不存在长期通缩或通胀的基础。

  庞溟分析,考虑到我国城乡居民收入提速、消费能力逐步改善、信心预期企稳,2024年CPI可能进入回升通道但仍围绕偏低位中枢波动运行。在工业企业盈利情况稳步改善、政策持续发力提振内生动能、海内外补库存周期渐次开启等有力因素推动下,PPI有望逐步抬升。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社会融资规模、货币供应量同经济增长和价格水平预期目标相匹配。对此,庞溟表示,单独提出要考量“经济增长和价格水平预期目标”,从货币政策来说,要准确把握货币信贷供需规律和新特点,全面考虑发展基本面、宏观经济增长形态、供需形势、价格水平、市场预期,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保持货币信贷总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长合理、节奏平稳、效率提升。从价格水平政策目标来说,这也表明了要将对物价水平的统计、监测、调控与宏观政策的目标拟定、实践执行、统筹配合、效果评估有机结合起来。

  “2024年,宏观政策有望稳中发力以推动和提振物价水平,使其在基本稳定的前提下适度回升到温和、得宜的扩张水平,预计这一目标在各项宏观政策中的关注度和权重将有所提高。”庞溟表示。(经济日报记者 熊 丽)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社会和生态文明教研部副主任赖德胜:

  确保重点群体就业稳定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当前我国经济回升向好势头有望持续巩固,但就业形势仍面临结构性问题,新增毕业生就业压力较大,需要更加突出就业优先导向,确保重点群体就业稳定。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社会和生态文明教研部副主任、教授赖德胜表示,解决就业问题根本要靠经济发展。过去一年,我国经济回升向好,主要就业目标如期完成,就业大局保持稳定。我国经济回升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趋势没有改变,对于未来持续稳定就业恢复向好态势,要有足够的信心和底气。要坚决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部署,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不断强化就业优先导向。

  赖德胜表示,2024届高校毕业生将达到1179万人,同比增加21万人,再创历史新高。青年是祖国的未来,要把促进青年特别是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赖德胜认为促进青年就业要做好3个方面的工作:从供给端来说,学校要更加重视毕业生的就业工作,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加强就业创业教育,提升毕业生就业创业能力,引导毕业生正确认识就业形势,动态优化就业预期,增进对劳动力市场的适应性;从需求端来看,要结合国家发展战略,发掘更多适应毕业生就业的工作岗位,落实落细就业优先政策,鼓励地方和企业更多招聘应届毕业生,同时发挥好民营经济稳就业的生力军作用;从市场配置来看,要进一步健全就业公共服务体系,多举办校园招聘会、线上线下专业招聘会,设立就业服务站点,为有需要的年轻人提供就业信息帮扶、职业指导和政策咨询。

  从2023年的情况看,新就业形态、数字经济、服务型消费成为吸纳就业的亮点和趋势。赖德胜表示,新业态不仅是推动经济回升向好的重要力量,也是吸纳就业的新生力量。但也应注意到,部分新兴就业岗位存在着权益保障不充分的问题。因此,要根据形势变化,补上体制机制短板,完善劳动者权益保障制度,加强灵活就业和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增强相关岗位吸引力。(经济日报记者 敖 蓉)

责任编辑:高蕾
 
相关新闻
加载更多新闻
热门排行
热 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