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报客户端德州7月30日电(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张玘云 邢婷)记者今天获悉,位于山东省德州市乐陵市的国家马铃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资源大棚里,今年5月收获了第一批“航天马铃薯”,接下来,它们将被带到位于内蒙古的大田里进行筛选、评价、鉴定,综合性状优良的品种(品系)将会进行品种登记与品种保护,随后进行推广。这意味着对农业大省山东而言,“航天马铃薯”培育步入新阶段。
2022年12月4日,2万粒马铃薯实生籽搭乘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完成了历时182天的“太空旅程”后返回地球。今年1月13日,它们被顺利运回国家马铃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这些马铃薯实生籽经过催芽育苗后移栽到繁育大棚,5月份收获了微型薯——即马铃薯的育种材料。
“今年收获的微型薯会在明年四月底或五月上旬,带到内蒙古的大田里进行单株播种”,国家马铃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科研人员王珍珍介绍,“等到明年九月中上旬单株收获时,我们需要一株一株评价,如果顺利通过区域实验,我们就会进行品种登记、品种保护,随后进行推广,农民就可以拿到这个种子了”。
事实上,马铃薯的传统杂交育种需要较长时间才能培育成稳定的品种。“与传统育种相比,航天育种最大的优势在于变异率高、育种周期短,有可能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培育出高产、早熟、抗病等性状优良的种质资源。”希森马铃薯产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梁希森介绍。
马铃薯作为我国第四大主粮,种植面积广、产量高。要想在世界马铃薯生产中保持领先地位,作为“芯片”的种子尤为关键。希森马铃薯产业集团有限公司乐陵基地总经理孔海明认为,2万粒种子中只要有一两粒朝着好的方向变异,就可能加速品种选育。
对于马铃薯航空育种,国家马铃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胡柏耿心中早有蓝图:“由于载人航天的实现,下一步航天育种可能会离老百姓越来越近。此前其它登上太空的农作物,已经带来一些可喜变化。马铃薯航天育种目前开展不算多,我们的目标是通过这一辅助育种的手段,对原先的常规育种作有效补充,来实现马铃薯品种综合性状越来越好,使得新品种越来越完美。”
在梁希森看来,国内马铃薯市场已由“洋种子”独大,变成了国产种子可以与之抗衡,“五年前,我还不敢这么判断,如今可以自豪地说,我国的马铃薯产业已经居于世界领先水平。”
据了解,国家马铃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成立16年来,不断创新育种手段,先后尝试了分子育种、激光辐射、基因编辑等技术,开展马铃薯种源技术攻关。
该中心已培育出18个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品种,其中11个品种已通过品种审定和国家品种注册登记,品质和产量超过引进品种。其培育的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品种“希森6号”,在全国26个省份推广种植面积超过1500万亩,在中亚、北非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累计推广种植面积超过3万亩,被列入《国家农作物优良品种推广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