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报客户端安徽阜阳6月2日电(中青报·中青网 记者 王海涵 见习记者 袁洁)6月2日上午,中青报·中青网记者来到安徽省阜阳市太和县淙祥千亩农业科技园,1230亩高标准麦田一望无际。麦穗被风吹动,部分麦穗已呈现金黄色、籽粒饱满,收割机来回工作。
“前段时间遭遇雨水天气,但对收成影响不大,因为我们落实安徽‘两强一增’(科技强农、机械强农、增强农民收入)政策,种的小麦质量好、抗灾害。趁这几天天晴抓紧干活,争取用三天时间完成这块麦田的夏收。”农业科技园负责人、种粮大户徐淙祥信心十足。
种粮50多年的徐淙祥,是全国劳动模范和全国种粮标兵。曾摸索出多套小麦优质高产、节本增效栽培技术。他种的粮食多次刷新安徽农业单产纪录:优质强筋麦最高亩产818.52公斤、优质夏玉米最高亩产1066.86公斤、高蛋白夏大豆最高亩产317.5公斤……
2022年夏,这片科技园的小麦更是获得历史性丰产——高产田块平均亩产超800公斤。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对粮食生产,我一直都很关注,基层调研时也经常到田间地头看一看。这些年,党中央出台了一系列支持粮食生产的政策举措,就是要让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就是要让种粮农民有钱挣、得实惠,日子越过越好。希望种粮大户发挥规模经营优势,积极应用现代农业科技,带动广大小农户多种粮、种好粮,一起为国家粮食安全贡献力量。
走千走万不如淮河两岸,阜阳市年产粮食超百亿斤。近年来,阜阳太和县坚持“育繁推”一体化推进。其中,在“育”上:已培育“太丰6号”高蛋白大豆和“恒进麦8号”小麦等本土优质良种;在“繁”上,全县参与良种繁育规模企业8家,建立的良种生产基地8万多亩,年供种量3.2万吨以上。在“推”上:全县小麦、玉米、大豆、甘薯等主要粮食作物良种覆盖率平均在98%以上。
安徽是全国5个粮食净调出大省之一。近年来,安徽毫不放松抓紧抓好粮食生产,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截至今年6月1日,全省已收小麦面积917万亩,夏收进度为21.4%。
种粮多年来,徐淙祥还总结出小麦绿色高效生产20项关键技术,并编成通俗的谚语向父老乡亲推广。当天,他向记者道出了这两年来新总结的高质量种粮“要诀”:“规模出效益、科技创高产、农机节成本、政策是保障,喷施叶面肥是动力。种粮大户推广节本增效知识也很重要!”(视频为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王海涵 拍摄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