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经济“成绩单”出炉 延续稳健恢复态势
全国城镇新增就业提前完成全年目标任务
昨天,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10月份国民经济运行情况新闻发布会。数据显示,10月份我国主要宏观经济指标总体上处于合理区间,结构调整和民生保障有力有效,1月份至10月份全国城镇新增就业1133万人,提前完成全年目标任务。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司长付凌晖表示,下阶段尽管面临一些风险挑战,但经济运行总体稳定、发展质量逐步提高的态势有望保持,经济仍然会保持稳定恢复的态势。
趋势
主要宏观经济指标保持较快增长
从累计看,我国主要宏观经济指标保持了较快增长。前10个月,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0.9%,服务业生产指数同比增长15.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4.9%,货物进出口总额同比增长22.2%。
从单月看,10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两年平均增长5.2%,增速比上月加快0.2个百分点。服务业生产指数两年平均增长5.5%,也比上月加快了0.2个百分点。市场保供成效显现。10月份我国原煤产量同比增长4%,增速由上月下降转为增长,市场紧缺的金属集装箱、集成电路的产量分别增长76.2%和22.2%。铁路、水运货运量和周转量的增幅均比上月有所提升。
此外,付凌晖表示,10月份全国秋粮收获接近尾声,从各地实打实收情况看,秋粮有望增产。在夏粮比上年增产59.3亿斤、早稻增产14.5亿斤的基础上,全国粮食总产量预计将达1.3万亿斤以上。
数据
前十月全国城镇新增就业1133万人
同时,就业民生得到有效保障。在就业方面,稳就业政策持续发力,就业形势总体稳定。1月份至10月份,全国城镇新增就业1133万人,提前完成全年目标任务。
10月份,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为4.9%,与上月持平,比上年同期下降0.4个百分点。其中,25-59岁就业主体人群城镇调查失业率为4.2%,处于较低的水平。
在民生方面,商品和服务市场供给充足,居民消费价格温和上涨。10月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1.5%,其中食品价格下降2.4%。基本消费品生产稳定增长,销售势头较好。10月份,规模以上的消费品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5%,比上月加快1.4个百分点,其中食品制造业增加值加快4个百分点。限额以上单位粮油食品类、饮料类的商品零售额同比增长9.9%和8.8%,有效满足了居民生活需要。
对比
10月份PPI同比上涨13.5%
10月份全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以下简称PPI)同比上涨13.5%,涨幅比上月扩大2.8个百分点。
从PPI的总体情况看,PPI上涨主要是由于生产资料价格,特别是上游行业价格的上涨。10月份,PPI中的生产资料价格同比上涨17.9%,影响PPI上涨了13.36个百分点,占整个PPI涨幅达到99%。其中,采掘业、原材料工业价格分别上涨了66.5%和25.7%,涨幅明显高于中下游的加工工业和生活资料价格的涨幅。
付凌晖表示,从影响因素看,PPI涨幅扩大主要有两方面的因素:一是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带来的输入性影响。近期,国际能源供求比较紧张,价格持续上涨。10月份,国际能源价格环比上涨了16.1%,影响国内相关的石化行业价格上涨。10月份,PPI中的石油煤炭及其他燃料加工业同比上涨53%,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价格上涨31.5%。二是国内煤炭、金属部分行业供给偏紧带来的影响。10月份,PPI中的煤炭开采和洗选业价格同比上涨103.7%,钢铁价格上涨39.9%。
付凌晖表示,面对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和国内部分行业供给偏紧的状况,中央高度重视这一问题,相关部门出台了一系列措施,加大市场保供稳价力度。目前来看,效果也是在逐步显现,主要能源产品供给也在增加,价格情况有所改善。从10月下旬和11月上旬流通领域价格情况来看,煤炭价格环比出现了比较明显的下降。
解读
受短期冲击因素影响 PPI涨幅高是阶段性状况
付凌晖表示,10月份PPI涨幅并非历史新高,我国从1993年开始进行PPI调查统计以来,在九十年代早期最高时PPI涨幅曾经超过20%。他表示,总的来看,由于受到三季度疫情和汛情等因素的冲击,我国经济增速有所放缓,同时国际大宗商品价格的上涨带来的输入性影响和国内部分能源、原材料产品的供给偏紧,造成了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涨幅扩大,看起来好像出现了一些滞胀的表象。但是这种情况是受到短期冲击因素影响造成的,是一种阶段性的状况。
他表示,从经济增长来看,随着制约经济的短期因素的逐步减弱,经济恢复态势在逐步显现。从10月份主要指标情况来看,生产和需求主要指标的两年平均增速,多数是有所回升的。同时,市场保供稳价的力度在加大,部分能源产品供给偏紧的状况也在逐步得到改善,这些都有利于经济的稳定增长。
从物价情况来看,尽管国际能源价格上涨带来的输入性影响还在持续,但是国内各方面加大增产增供的力度,增加对企业财政和金融的支持力度,这些都有利于降低生产价格上涨的压力,减轻PPI向CPI传导。同时,从居民消费价格来看,目前整体涨幅还是比较温和的。
文/本报记者 董鑫 张钦
统筹/徐锋 余美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