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图片|评论|共青团|温暖的BaoBao|青年之声|青春励志|青年电视|中青校园|中青看点|教育|文化|军事|体育|财经|娱乐|第一书记网|地方|游戏|汽车
首页>>财经 >> 滚动新闻 >>  正文

沃土育良种 丰裕村变丰裕

发稿时间:2021-10-14 15:09:00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作者:高蕾 张亚云 张心觉 中国青年网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高蕾 张亚云 张心觉

  十月的哈尔滨,深秋为大地添了凉。于云波有些迫不及待地走出家门,走向金黄色的大豆地里。对于生活在松花江支流泥河畔丰裕村的于云波和村民来说,村里的三千余亩豆子已经开始收割,迎来丰收季。

  丰裕村地处松嫩平原腹地,归哈尔滨市巴彦县管辖,是典型的寒地黑土区域,于云波是党总支书记。与东北大部分乡村一样,这里面临着常住人口减少、种植结构单一、村集体经济不强等问题。这几年开始,丰裕村以保护黑土地为基础,调整种植结构、加快土地流转,村集体经济快速发展,实现脱贫奔小康后,开始向乡村振兴迈进。

巴彦县种植的大豆已经成熟。图为受访者提供

  黑土地里的“金豆子”

  巴彦县是我国野生大豆原产地保护区域,巴彦大豆是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尽管如此,过去的很长时间里,这里的大豆种植面积却并不大。

  于云波2000年开始种植大豆。他说,一开始种大豆时种子不纯,亩产大约三百二三十斤,村里一年也就种100多亩大豆,“产出来的大豆,或者卖给收购商,或者榨油自家吃等。”

  2017年起,巴彦县开始调整种植结构,增加对种植大豆的补贴。当年,丰裕村的大豆种植面积调整为2000多亩,这几年一直稳定在3200亩左右。

  最近三四年里,丰裕村的大豆种植,除了面积不断扩大,增产方面也取得一定成效。

  后来,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进村开展科技扶贫,派驻了科技特派员,帮着丰裕村联系上了东北农业大学的专家,引进了大豆种子“东农252”,在科技人员的技术指导下,2020年秋季,丰裕村大豆亩产450斤。

  今年春天,东北农业大学与丰裕村所在的红光乡政府、巴彦县丰裕现代农业农机专业合作社达成“学校+乡村+合作社”的共建协议,在丰裕村建设“东农252”繁种示范基地,提供种子和栽培技术。

  担任丰裕村党总支书记两年,于云波养成了每天到地里看庄稼的习惯。这几天,村里的豆子迎来丰收,于云波告诉记者,按照目前的市场价,村里的大豆每斤大约能卖到3.1元左右,“预计产量也能不错”。

  除了为丰裕村种“金豆”,繁种示范基地还承担着另外一个任务——巴彦县黑土地保护利用项目展示区,采取“秸秆还田、米豆轮作”来保护黑土地,提高作物产量。作为黑龙江省第二批黑土地保护利用试点项目县,巴彦县从2018年开始规模化保护黑土地,丰裕村土地集中、群众基础好,有大型农机合作社,成为黑土地保护利用实施的试点村之一。

  实施黑土地保护利用试点之前,村里的作物种植相对单一。于云波感触颇深:“长期的单一种植,导致土壤板结,耕地时容易形成土埂,锃亮锃亮的,土地产量也上不去。”

  刚开始,丰裕村的黑土地保护工作并不顺利。“村民有顾虑,担心秸秆翻埋影响第二年春季播种,也有人担心在深翻土地的过程中改变田垄的位置,让自家的地‘变小’。”于云波说,为了打消村民的顾虑,村委会先将村集体土地深翻,党员干部也带头把自家的地深翻了,“群众看着有效益了,第二年就积极跟上来了。”

  于云波介绍,丰裕村在秋收时,会直接用秸秆粉碎机将秸秆打碎,然后以每亩地1.5立方米的标准,向耕地里抛洒有机肥,然后使用五铧犁深翻耕地,将秸秆深埋地下。于云波说,县里要求深翻30厘米,村里的合作社用马力大、性能好的大型机器翻地,基本能达到深翻40厘米,全村23500亩耕地,已经连续3年全部深翻整地。

  种了30多年地,村民王殿春能感受到深翻耕地和秸秆还田给土地带来的变化,“土壤不板结,透水性更好,农作物根系抓地力更强,扎进土里更深,抗旱抗涝能力都提高了,长势也明显高于未实施土地保护的耕地。”

  王殿春说,通过秸秆深翻还田和抛洒有机肥后,每亩耕地使用化肥量也明显减少,“以底肥为例,以前一亩玉米地需要50到70斤,现在只需要40斤,要是轮作大豆的话,每亩地只需要25斤底肥。”因为深翻耕地,草籽被深埋,第二年耕地不太荒,只需要喷洒一遍农药,减少了对黑土地的破坏。

  经过保护的黑土有哪些变化?巴彦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陈伟氡给出了一组2019年的检测数据,土壤耕层厚度提高7.6厘米、有机质提高1.2g/kg,全氮提高0.02g/kg,有效磷提高2.5mg/kg,速效钾提高37mg/kg,耕地质量等级提高0.3个等级。

  今年秋天,巴彦县实施黑土地保护利用的耕地面积将达到50万亩。

  丰裕村的当家人

  黑土地里长出“金豆子”,丰裕村的村民都说,是党和国家的政策好,也多亏了致富带头人于云波。

  1993年,19岁的于云波高中毕业后担任丰远村(现为“丰裕村”)村主任,带着“顾好小家才能带领大家致富”的想法,开始养鸡、养农用车、承包耕地。2010年,于云波牵头成立了巴彦县丰裕现代农业农机专业合作社,经过发展,已经有120户农民入社,入社土地3500亩,代耕12000亩,固定资产近两千万元。

  合作社实行农民自愿带地入社,除了每年保底每亩500元,还按照股份分红。入社土地全部实行机械化种植和收割,使得整地、播种、深松标准化、优良品种、先进栽培模式、农业技术得到大规模应用,加快了农业标准化进程。

  作为一个曾经的省级贫困村,丰裕村一直到2016年才摘掉贫困“帽子”,最后三家贫困户在2019年才脱贫。为了帮助乡亲们脱贫,于云波通过合作社,无偿给贫困户提供种子和农机服务,还以高于市场的价格收购大豆,保证贫困户一年至少增收2000元,再通过发展养殖业,保证了贫困户脱贫不返贫。

  对于黑土地,于云波有着特殊的感情,他总说土地就是农民的命根子,只要有黑土地在,就啥都不愁,“我们村的黑土足有1.5米深,非常适合种植玉米和大豆,这么好的黑土就应该保护好、利用好,这是造福子孙后代的事情。”

  村里的新农人

  由于于云波经常往返于哈尔滨、巴彦等地,村里大部分的日常工作,都是由一个叫庞伟的年轻人来完成。

  庞伟今年27岁,他与村里的很多年轻人一样,高中毕业后,选择外出打工。两年后,他回到了村里,帮着家里种地和经营种子化肥等农资。2016年,因为头脑灵活还懂电脑,庞伟被村委会“借来”帮着做扶贫工作,他从出纳员干起,2018年正式成为村里的会计。

  即便从小生活在农村,庞伟也不觉得自己是农民,“我家种了几百亩地,全部使用大型机械,需要知识和技术,已经和以前光靠人工种地完全不一样了。”庞伟告诉记者,他在20公里外的绥化市区买了房子,尽管大部分时间都住在农村,自己也会到城市里生活,所以自己应该一名“新农人”。

  在丰裕村,有很多年轻人像庞伟一样,在村里和城里都有房子,生活也不再局限在农村。

  作为村里新农人的代表,46岁的王洪军是丰裕村第一批加入合作社的村民,承包的25亩耕地交给合作社托管后,他开始养猪,余出的时间在合作社打工,“说是打工,其实就是春种秋收的时候,驾驶大机器翻地和收地,不像以前种地那么累,农忙时,挣钱也不少。”

  王洪军说,自己每年有土地分红,养猪挣钱,打工也挣钱,三项加起来就是一笔不菲的收入,“孩子到外地上大学了,家里能供得起,生活比以前舒服多了。”王洪军告诉记者,自己最满意的是在合作社打工时学会了农业机械修理,有了一门手艺后,村里有人需要修理农机都找他,觉得自己生活好多了。

  对于丰裕村的未来,于云波说自己有一个梦想——让丰裕村大豆产业化。“我准备发展一个村级产业,打造丰裕大豆品牌,只有村集体经济上去了,才有钱建设乡村,实现乡村振兴,光靠种地、发展农业肯定不行。”

 
责任编辑:宁迪
 
相关新闻
加载更多新闻
热门排行
热 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