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图片|评论|共青团|温暖的BaoBao|青年之声|青春励志|青年电视|中青校园|中青看点|教育|文化|军事|体育|财经|娱乐|第一书记网|地方|游戏|汽车
首页>>财经 >> 滚动新闻 >>  正文

疫情“后遗症”显露,全球经济如何持续复苏

发稿时间:2021-04-21 22:00:15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作者:王林 中国青年网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海南博鳌4月20日电(中青报·中青网记者王林 任明超)一年一度,一期一会。每年三四月间,来自亚洲和世界各地的政商学界人士,都会共聚海南博鳌,一同讨论最紧要的话题。

  因为新冠疫情影响,去年博鳌亚洲论坛年会不得不取消。今年,适逢论坛成立20周年,新冠疫情仍在全球肆虐,但论坛年会如期召开,讨论的议题也显得更加紧迫:疫情冲击至今,全球经济在逐渐复苏,但“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全球经济的疫情“后遗症”也逐渐显露,该如何治理?在新问题和不确定性面前,中国和全球经济又将如何发展?

  疫情“后遗症”显露,全球经济如何持续复苏

  随着新冠疫苗接种的范围不断扩大,全球经济复苏的进程也在逐渐加快。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日前发布的《世界经济展望报告》预计,今年全球经济有望增长6%,比1月份预测值上调0.5个百分点。

  全球经济是否就此开启持续复苏之路?恐怕没那么简单。经过新冠疫情的冲击,全球经济虽已有所好转,但仍有许多“后遗症”需要处理。

  在今年的博鳌亚洲论坛年会上,清华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院长朱民认为,全球经济持续增长仍有难度,面临多方面挑战。根据他的观察,其他新兴经济体的财政刺激空间已经很有限。如果美国经济能够继续增长,新兴经济体的经济也能增长,但与美国的差距会扩大。

  朱民曾担任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副总裁,对不同国家的经济衰落和复苏都有切身感受。他判断,疫情过后世界各国的经济增长会呈现出“双轨、不平衡”的发展态势。“疫情暴发前,许多低收入国家的增长都相对较快,现在他们的增速被拉低了。”“而且这一态势还会继续。”

  令人担忧的现实是:亚非拉的许多发展中国家仍深陷新冠疫情泥潭中,不仅防疫形势严峻,而且健康、债务、供应链等许多领域都出现新的问题;与此同时,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通过惯常的“放水策略”,通过货币超发、扩大财政赤字等方式,已逐渐恢复了经济增速。

  3月,美国总统拜登又签署了总额达1.9万亿美元的经济救助计划。有经济学家担心,这样做可以刺激美国经济进一步复苏,但也将导致严重的通货膨胀,通胀效应将蔓延到全世界。

  桥水基金创始人瑞·达利欧认为,不用过于担心由需求急剧增加而引起的通胀,但由货币超发引起的通胀值得关注。桥水基金是全球最大的对冲基金,管理着数千亿美元的财富。

  达利欧指出,目前包括美国在内,全球的信贷和资金供应在增加,政府发行更多货币,这会产生很大的赤字,在这样的环境下,债券的收益变得很低,甚至会出现负收益。美联储可能被迫加息或增加购买以保持价格,但这将让美联储自身处于进退两难的境地,是不可持续的。

  朱民认为,全面的通货膨胀是否已经形成还无法确定,但结构性的通货膨胀上升几乎是必然的。去年因为疫情,美国医疗卫生需求大大推后,今年需求会集中爆发,引起医疗价格上升。“美国这么强劲的拉动,大宗商品的供应国还都受到了疫情影响,所以总供给是不平衡的,这些因素一叠加结构性通货膨胀基本上就形成了。”

  今年年会期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总裁格奥尔基耶娃也强调,大量的经济政策使各国避免了陷入低迷的局面。“目前,全球经济处在一个十字路口,如果要向前发展,必须要抓住机会做一些结构性改革,否则将加剧全球各国之间的不平衡。”

  “中国不断开放,对我们来说是主要的机遇”

  面对全球经济的“疫情后遗症”,阿斯利康董事长雷夫·约翰森在今年年会上呼吁,世界需要团结起来才能应对更加难以克服的挑战。“现在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开展对话交流。”

  约翰森执掌的阿斯利康,是全球制药业的巨头。过去的一年多,阿斯利康是新冠疫情中最繁忙的企业之一,他们研制的新冠疫苗已经在欧洲一些国家接种应用。约翰森呼吁,世界各国团结起来应对今后更加难以克服的挑战。“新冠病毒不分国界,下一次危机亦然。”

  波士顿咨询全球主席汉斯·保罗·博克纳注意到,疫情以来全球供应链受到了威胁,苏伊士运河“堵船事故”等事件进一步破坏了全球供应链的正常运转,许多企业正常的运转和供应都出现了问题。

  作为咨询公司的负责人,博克纳经常给很多世界500强企业的负责人提供建议。最近,他很关心的是一个来自中国的新名词——“双循环”。在他看来,“双循环”不仅仅是为了中国,也是在为全球合作与竞争寻求一种新的平衡。博克纳认为,中国所倡导的“双循环”,关键词是开放,“中国不封闭,中国不断开放,对我们来说是主要的机遇”。

  对外开放,不仅是中国的主旋律,也是世界的共同期待。美国前财政部长萨默斯指出,当前包括中美在内,各国最正确的思维方式应该是同舟共济,“无论我们喜不喜欢彼此,无论对于彼此的态度是什么,无论过去发生过什么,都不是最重要的”。

  萨默斯希望,中美能通过谈判和讨论,来形成共同遵守的规则或框架,都可以成为推动全球经济增长的引擎,提供更多供给侧创新,在需求方面提供巨大的市场。他希望,未来20年中美经济都能有更大的繁荣,人们的生活水平大大提高,很多公司都能公平竞争。

  与国际接轨,实现更大成功

  除了对世界经济形势的讨论,来参加博鳌论坛的许多政商学界嘉宾更加关心一个现实问题:2021年中国的经济将会如何发展?

  今年一季度,中国GDP同比增长18.3%,比2020年四季度环比增长0.6%。投资、消费、进出口“三驾马车”在一季度表现更为稳健,受疫情冲击最明显的餐饮业,3月份收入也已恢复到疫情前的水平。鉴于此,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上调了对中国全年经济增速的预期,预计中国经济将增长8.4%。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李稻葵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一季度GDP18.3%的增速听起来非常振奋人心,但眼下中国经济恐怕还不能说完全恢复。一方面,旅游、酒店还没完全恢复,很多百姓对长途旅行还是心有余悸;另一方面很多企业经营碰到困难,“疫情带来的后遗症,使得本来正常运行的企业也受到了一些影响”。他指出,中国经济今年还有恢复的潜力,政策层面应该扶持那些本身经营情况很好,但受到轻微影响的企业。

  2020年,中国GDP总量超过100万亿元,人均GDP再次突破1万美元。站在这个基础上,中国经济有了更多灵活性和新追求。

  朱民指出,中国现在是全球最大的消费市场,消费者的需求非常丰富又在不断提高,这需要更多“外循环”。他认为“外循环”推动了中国提高劳动力综合素质,走向更高质量的发展。“中国从1万美金走向更高的时候,推动劳动力发展的最根本力量是竞争,不单是国内竞争,还有国际竞争。”

  14亿人的超大市场,让中国的蛋糕越做越大,也会有更多人愿意与中国做生意。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林毅夫曾测算,2008年之后,中国每年的经济增长对世界经济的增长贡献率是30%左右,到2030年之后,中国将会是全世界最大的单一市场。“中国继续扩大开放,不仅有利于中国发展,也会有利于世界上其他国家的发展。”

  论坛期间,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会长、国家发改委原副主任彭森提到,当前内外部形势都在要求中国继续在制度开放方面迈出新的实质性步伐。不论是加入RCEP(《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还是与欧盟签订中欧投资协定,中国一系列的做法都是在通过扩大开放,来倒逼国内的体制改革,通过改革贸易规则,更多地与国际接轨,最后实现更大的成功。

责任编辑:潘圆
 
相关新闻
加载更多新闻
热门排行
热 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