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图片|评论|共青团|温暖的BaoBao|青年之声|青春励志|青年电视|中青校园|中青看点|教育|文化|军事|体育|财经|娱乐|第一书记网|地方|游戏|汽车
首页>>财经 >> 独家稿件 >>  正文

上海电教馆馆长张治:基于互联网的个性化教育是教育变革方向

发稿时间:2020-03-29 13:04:00 来源: 中国青年网

  3月28日,学习强国、央视频和一起教育科技联袂推出的“数学化教育与未来”大讲堂,邀请到了上海市电化教育馆馆长、中国教育技术协会创客教育专委会主任张治,带来了《后疫情时代的教育信息化》线上分享。

  张治认为,AI对人类的颠覆可描述为“大水已经没过膝盖”,信息技术融入教育的浪潮已经势不可挡,“互联网+教育”将会成为新常态。主要体现在:

  1、未来的教学,将是面对面学习和在线学习同时并存、互为补充的混合教学模式;

  2、基本知识的传授将逐步被支持个性化学习的网上学习替代;

  3、课堂将成为应用互动、体验和探究学习方式促进知识理解和应用的场所,具有网络学习不可替代的功能;

  4、学习将打通课内课外、课前课中课后、面对面与网络,使之成为一个整体,形成“互联网+时代”的教学新常态。

  以下是张治的演讲全文,内容经编辑有删减:

  教育史新纪元:30个省市、2亿学生和千万教师同上网课

  一次疫情,全国30个省市都组织了形式多样的网络授课,2亿学生,千万教师,造就人类教育史上的新纪元。

  这其中可能包含一些笑料,比如一会儿网掉线了,一会儿卡了,一会儿忘了开麦克风,一会又是美颜效果打的太高了等等。

  教师也产生了诸多焦虑:对学生自主学习力的焦虑,对课堂掌控的焦虑,对教学环境变更的焦虑等等,侧面也反映了学校实行教育信息化存在教育环境、教学资源、技术能力、教师信息化素养等方面的不足。

  但是很快,我们发现老师和学生们的适应能力很强,上网上着上着就稳定了,找到了规律,大家也没有了那么多的焦虑。

  以上海为例(见上图),上海的网课模式可概括为“一源双师多渠道多终端”。“一源双师”是指教学内容一个来源,每位学生拥有实时统一授课和班内个别辅导两位线上老师。

  “多渠道”包括学生可以通过网络、电视等渠道,实时收看名师统一授课(录播);可以通过专用网络直播间和其他社交平台与原班老师保持互动;各区教育局、各校可以根据自有信息化基础设施和资源情况,建立自己的辅导方式和机制。“多终端”是指学生可以通过电脑、平板、手机、电视等终端接入“空中课堂”,开展听课、作业、互动交流等活动。

  这种模式其实就是催生了教学流程再造和范式重构。信息技术催生教学流程再造,技术不仅提供更具智能、更具个性的教学内容和辅助学习工具,而且可以实现更加精准、更加耐心的智能导学,教师的工作重心将会更多地转向对学生的能力培养、素养培育、心理干预、人格塑造等,传统的课堂教学必将带来深度变革。

  总之,全国人民接受了一次信息素养的大跃进,而信息技术融入教育的浪潮已经势不可挡。以下六点是每位老师、教育者都应该思考的问题:

  1.线下也得不到的教育,别指望线上实现;

  2.疫情不是逃避学习的借口,而是偷懒者和蹉跎者放纵的温柔乡;

  3.线上教育是底线的守护,不是教育高度的封顶,别对政府提供的线上教育期望太高;

  4.统一课表和双师教学的仪式感增强了教育形式的仿真度,但是却会失去灵活和个性、差异和选择,目前的突出任务是让“神兽”卷入教育场景,这是压倒一切的政治;

  5.热闹过后,教育还回归保守,但是会留下教育进化的基因碎片,哪些技术和商业范式最终能涅槃,全看造化;

  6.教育不存在的时候,学习还将延续,教会学生在不可预见的未来和不可预知的场景里学会学习,这是我们教育人最后的防线。

  基于互联网的个性化教育是教育变革方向

  这一次疫情过后,我们尝到了网络教学的甜头,但是真正未来学习变革的趋势是什么?

  教育正处于一个巨大变革的时代,变革的核心问题是如何从适应工业化时代的大规模划一的教育转向按个人需求和偏好定制的个性化教育,即“为每个学生提供合适的教育”转变。

  新技术应用与教育方式的同步变革,展现了代表当代教育的三个主要发展方向:

  1.构建基于互联网的个性化教育新模式

  2.应用技术构建发展学生面向21世纪能力的学习新方式

  3.从“用经验说话”转向“用数据说话”,增强对教学行为进行分析、诊断和干预的洞察力。

  这就要求我们要构建“互联网+时代”的教学新常态:

  1.未来的教学,将是面对面学习和在线学习同时并存、互为补充的混合教学模式。

  2.基本知识的传授将逐步被支持个性化学习的网上学习替代。

  3.课堂将成为应用互动、体验和探究学习方式促进知识理解和应用的场所,具有网络学习不可替代的功能。

  4.学习将打通课内课外、课前课中课后、面对面与网络,使之成为一个整体,形成“互联网+时代”的教学新常态。

  这个新常态,各位老师、各位校长可以思考一下,也许你还没达到,没达到就意味着你已经滞后于时代了。

  因此今天的老师,必须回答三个问题:

  我该教哪些内容,以帮助学生更好适应未来?我该如何教才能更有效率?怎么知道我的学生达到了教育目标,怎么知道我的策略正确而有效?

  活法已变,学法必变;学法已变,教法必变;教法已变,学校必变。如果我们的老师还用昨天的方式教育学生,将会剥夺学生的未来。

  学校3.0时代的十三个场景

  每一个人都是学校的产品,但是这么多年学校有没有进化呢?如果学校在进化,它为什么要进化?它会进化到何处去?

  如果说3.0学校即将到来,会变成什么样?我提出了十三个场景。

  第一,每个学生都有一个数字画像。进学校那天开始,学习、教育的过程就是数据不断采集分析和加工利用的过程,这个数字画像会伴随着一个人的成长。

  第二,每个教师都有人工智能助手。过去教师的工具就是黑板、粉笔、讲台,将来会有一个“贴身丫鬟”,整个工作量会发生很大的改变。

  第三,每一门课程都有知识图谱。知识图谱是人工智能进步的阶梯,我们可以根据它开发自适应学习系统,实现个性化教学辅助。

  第四,每一项教学业务都可能外包。每一个业务都可能有公司参与进来。未来的校长会非常轻松,就是在后面评估服务、遴选供应商。

  第五,每一所学校都是虚拟学校的组成部分。虚拟学校和实体学校是并存的,实体学校和虚拟学校的任务可以做一个切分。虚拟学校做什么实体学校做什么,怎么样切分。未来很多学校都在虚拟学校有它的数字映射。

  第六,每一种学习都会被记载。过去我们读书,后来我们读屏。当我们读屏的时候不仅仅把文字变成图片或者流媒体,更多地我们希望屏幕也会读你,你的眼睛运动、表情变化、互联网操作行为和结果,从而更了解你,更好地服务你。

  第七,每个人作业都不一样。现在学校里老师把一个班分三层已经很不容易了,在技术的服务下,我们可以做到每个人作业都不一样,这些靠传统的教育是难以实现的。

  第八,每个人的学程都是定制的。过去是流水线作业、标准化教育方式,未来的学校3.0时代,学制概念将基本消亡,弹性学制会大行其道。

  第九,每一种学习方式都被尊重。未来各种各样的学习方式,会逐渐地挤压传统以考试为核心的学习方式,催生多样的思维方式。

  第十,每一场教育都注重协作共生。未来的学校应该是以学习为中心的学习共同体,学生之间不是竞争关系,更多强调协作共生。这个共生既包括人和人之间的共生,也包括学校和人脑的合作,学校和孩子的天性合作。孩子的天性是好奇、好玩、好胜,我们就要呵护好这些。

  第十一,每个家庭都会形成独特的教育场。过去总是把学校和家里的关系分得很清,实际上一个人的孕育过程不是这么切分的,而是一个立体化的育人场。将来的学校要经营好每一个家庭,让每一个家庭的教育场都发挥正向作用,这样才能更好地提高教育的效果。

  第十二,每一件装备都趋向智能化。有更多的智慧产品会在学校中涌现出来。

  第十三,每一所学校都被隐性课程怀抱。未来的学校一定是非常注重隐性课程设计的。

  这十三个场景,有些已经到来,有些正在赶来。我们面临的时代,是过去未去,未来已来,这就是学校3.0所处的时代背景。

  在学习3.0时代,我们还需要理清这几个原认知问题:

  第一,我们为什么要到学校去。大家会觉得迷茫,我们还要不要到学校去?到学校去是为了交流,交流为了印证,印证是为了帮助我们发现自己。人不能被教,只能帮助他发现自己。我们学校里面要把大量的时间留给交流、印证,这是到学校去的原因。

  第二,学习到底如何发生。学习的发生是一个人在与人、物、环境交互当中建构概念、经历的过程,交流情感、增强体质、建立信念、发现自己,这都是学习的结果。

  第三,技术可以帮助教育做什么。技术非常擅长加快概念的建构、分布学习资源、加强感官刺激、增进学习的反馈。但是技术不能代替情感、体验、交流。

  有人曾说过,教育的过程就像一片树叶摇动另外一片树叶,教育是一个充满爱心的事业,从这个角度来说教育行业是难以被消亡的。这是后疫情时代我们需要思考和坚守的。

 
责任编辑:高蕾
 
相关新闻
加载更多新闻
热门排行
热 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