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图片|评论|共青团|温暖的BaoBao|青年之声|青春励志|青年电视|中青校园|中青看点|教育|文化|军事|体育|财经|娱乐|第一书记网|地方|游戏|汽车
首页>>财经 >> 消费 >>  正文

红点Talk清华大学专场 为真实的需求而设计

发稿时间:2019-07-16 09:14:00 来源:北国网 中国青年网

  “设计应该直面社会现实,并为解决社会问题发挥重要的作用。”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工业设计系教授 蔡军

  “我们希望更多所谓原来的设计用户、对象、消费者可以跟设计师一起,将他们的创造力和需求做到真正地融入,一起完成社会设计。”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工业设计系教授 刘新

  

  7月3日,来自社会各界的设计能量汇聚于众多莘莘学子向往的高等学府、学术殿堂——清华大学,参与由红点设计博物馆和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工业设计系共同主办的社会能量说Social Design Talk 北京站讲演活动。

  现场汇集学术型和业界实操型嘉宾,围绕设计的“理想与现实,社会与商业”,分享了自己创见性的洞察与实践,展示富有创造力与启发性的设计解决方案。热烈的思维激荡感染了在座的每位听众,短短三小时,关于“社会设计”的想法与讨论在教室内不断碰撞出火花。

  迟到的觉醒——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工业设计系教授 蔡军

  “在这个大批量生产的年代,当所有东西都必须被计划和设计时候,设计就逐渐成为最有力的手段,人们用设计塑造了他们的工具和周围的环境(甚至社会和他们自身)。这需要设计师具有高度的社会和道德责任感。”

  ——维克多·帕帕奈克

  过去几年中国经济飞速增长,物质生活极大丰富,在消费主义成为主流的趋势下,设计师群体更难有实在的心态去考虑社会大多数人,包括弱势群体的真正需求。

  “我们可以看到,整个社会需要被关注的问题数不胜数,而实际上针对这些问题的解决的实践和思考却少之又少,”蔡军教授说道,“如果我们仍然对这些社会现实的问题视而不见,反而去喜欢和关注那些光鲜亮丽的东西,这对整个社会来说是个非常严峻的形势。”

  

  维克多·帕帕奈克(Victor Papanek)作为最早致力于可持续设计理念传播和面向第三世界的设计的著名学者、设计师之一,他的理论和研究对蔡军和刘新这样从事社会设计领域的学者的影响极为深远。

  维克多在其著作《为真实的世界设计》中写道,“有些设计并没有挖掘真正的需求和问题,生产的大量‘商业产品’起不了作用的同时,还给人类,社会,环境等带来沉重的负担。”“他(设计师)必须做一个先验的判断,即人们让他设计或再设计的产品是否(完全)值得他去做,是不是站在社会利益这一边。”

  蔡军教授分享了维克多的主张,并表达自己的看法。“商业性的刺激的确对消费行为影响深刻,如何让消费者意识并区分必需品和非需品,我想这是将来我们在设计过程中应该思考的对消费者的影响:设计师应该承担什么样的责任。”

  “这个问题从七十年代至今一直很尖锐。过去我们可能没办法解决,因为市场的大背景如此。但是现在,设计师拥有了更多的发言权。如果说设计能够作为一种策略,一个决策性的因素去影响创新,影响到企业的产业链和流程,那么设计师们是否可以再重新考虑一下这几个问题了呢?”

  

  蔡军教授在演讲中以国立新加坡大学有关社会创新设计为例,强调推动设计教育关注社会设计创新实践的重要性,呼吁院校应该走出象牙之塔到社会中去真正体验社会的需求,设计师可以为更多弱势群体服务。

  “设计应该直面社会现实,并为解决社会问题发挥重要的作用。当然,这句话说起来容易,但当你实实在在去做的时候是需要花费很多心思的,包括个人投入到实际环境中去体察、直面这些问题,才能够发挥你的创造力去解决这些问题。”蔡军说道。

  即将结束分享时,他将维克多的经典名言送给在场来自社会各个领域的设计力量——“设计不只是为了明年,未来,也不是一个国家,而是世界。”

  为社区而设计——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工业设计系教授 刘新

  刘新教授的分享,从介绍在社会设计与社会创新设计领域具有极高代表性的三位人物的著作开始——维克多·帕帕奈克(Victor Papanek)的《为真实世界的设计》,蒂姆·布朗(Tim Brown)的《社会创新中的设计思维》以及埃佐·曼奇尼(Ezio Manzini)的《设计,在人人设计的时代》。

  刘新教授认为,这三位人物所代表的观点与大众介入设计的程度是相对应的——在维克多之前,更多的是Design For Business,从维克多时代起,设计便开始关注人(Design For People),到后来设计开始强调共创(Design With People),在未来,设计更多的将由大众群体在做,也就是埃佐·曼奇尼所说的“Design By People”。

  

  “设计师在当中利用自己的专业技能去促进整个社会的变革,一改过去精英主义时代设计师的‘俯视视角’,慢慢向‘参与者’角色转变,而这就需要整个人民群体素质的提高来提供这个语境,”刘新教授说,“过去我们做增量,是数量的提升,现在我们在做“存量”,核心在于品质的提升,所以更多地考虑人的参与,如循环经济、垃圾处理。”

  “做设计,越来越多地是在做系统设计,”刘新教授说道,“有时候做了一个设计,美观实用,但是对整个社会大系统而言意义不大,所以要思考系统。即使这对设计师来说是一个挑战。但不得不承认,大众的参与程度将会越来越深,这是可预见的趋势。”

  在刚刚结束的由刘新教授参与授课的清华研究生课程“可持续设计理论与实践”中,便是以“社区设计”为主题——通过走访社区,探讨社区问题,组织工作坊,了解老百姓的真实需求,鼓励学生们“跳出自己的生活经历,走出学术圈,走出清华这个门,去社会上看看真实的情况,”在理解“设计”介入公共问题的角度与做法与协同设计的同时,为社区的环境提升、社区服务、社会交往等提出解决方案。

  

  案例分享:胡同厕所那些事儿

  “设计,说到根儿上就是‘衣食住行用,吃喝拉撒睡’。其他都有人管,唯独“拉撒”这块,完全无法从我们生活中割离的部分却经常被大多数人忽略,特别是设计师们。反观日本和北欧国家的设计师们对厕所的关注度,特别是日本式好得‘变态’的设计,对厕所的每一寸设计都尽可能地考虑人的需求,包括让尴尬的声音不尴尬、光线角度气味等等。”

  东城区厕改是刘新教授带领学生一起完成的,他认为相对成功的社区设计项目——从前期与最有话语权的胡同大爷大妈们共同探讨所有的改造设想与方案,到吊顶石墨烯加热板、贴合北京人特殊需求的倒尿池、兼顾使用需求和商业利益的智能化厕纸机,再到综合布局、建筑、视觉传达、宣传、科普的一整套完备的系统设计。

  厕改后,(甲方)东城区环卫特别高兴,因为整套系统的设计达到了他们想要的效果。“我们将胡同居民的需求进行列表、专业化分析,加入设计的力量,共同进行系统化的设计改造,”刘新分享道,“我们也希望更多所谓原来的设计用户、对象、消费者可以跟设计师一起,将他们的创造力和需求做到真正地融入,一起完成社会设计。”

  社会设计的可持续商业模式——北京一英里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CEO 于林

  “在我没有做企业之前,我总是认为社会设计是一个吃力不讨好的事情,”于林笑道,“因为大多数的针对社会问题而需要解决的设计都是不太赚钱的,相当于用一个很聪明的方法在有限的条件下满足你最基本的需求。”

  “但是当我开始做企业之后,我发现这个想法是不对的。”于林说道。他发现,无论多好的产品,都应该从设计、量产、分销、到使用环节形成良好的生态,换言之,仍然要实现可持续的商业模式。毕竟社会设计的最终目的是长久地服务和解决社会问题,所以更需要在完整的经济生态中与每一个环节产生互利的关系,才能保证这个生态的可持续性。

  

  “所以对我来说,社会设计更多的是探讨如何让一款能改善社会环境和用户体验的产品形成一个商业化的循环,”于林说道,“至少,从企业运营的角度来说应该要像一种商业产品一样去构思。”

  于林分享了一个为上百万婴儿保暖的睡袋产品——由于费用高昂,路途遥远,在发展中国家,恒温箱的使用非常有限,这导致了每年上百万的早产儿夭折。一个华裔女孩Jane Chen用几年时间和团队一起研发了一款可以给上百万婴儿保暖的发明——婴儿保温睡袋,是集安全使用,方便携带,价格亲民,拯救生命于一身的发明。

  “像婴儿保温睡袋这样的产品的构思和设计不仅仅是人性化,就连用户体验也很完整,最重要的是他们都在很好地商业化运作,有销售、有迭代、有更新、也有很稳固的供应及相应的技术提供支持。”于林说道。

  针对城市环境、汽车出行、碳排放问题,于林带领他的团队为城市设计了一款产品:全球首款全折叠的智能电动车,并以企业的角度阐述了他们的社会设计及工业设计是怎么成长的:

  1、为了量产去设计:设计前期,不仅仅要考虑的外观、功能,还应学习每个材料的物理、化学等属性,不管设计得再好,最重要的是让它顺利地批量生产。

  2、没有愚蠢的用户,只有愚蠢的产品。

  3、一定要在真实的使用过程中去不断地发现和调整产品的设计。

  4、设计一定也要思考产品后期的渠道端与用户端的分销,缺少简单的维护技巧,缺少更换的零配件,你设计的产品就会变得一文不值。

  5、无论是做企业,还是做产品设计,都需要考虑的一个问题就是可持续性。

  

  “我认为,对于社会设计来说,你真正想要做的是改变世界,那么除了地域性的因素之外,剩下的包括真实的使用场景、可量产性、可分销性及可持续性都是十分重要的。当然,这一切一定是基于商业的可持续设计系统及语言。”于林说道。

  助推社会设计生态系统——红点设计中国区总经理 石振弘

  “经常有人问我:什么样的设计才能拿红点奖?”石振弘笑着说道。

  “红点设计研究所总结概括出好设计的四大品质:功能品质、魅力品质、使用品质以及责任品质,”他说,“而当我梳理近几年红点奖获奖作品的时候,我发现,无论是产品设计、传达设计还是设计概念的获奖品牌、制造商,都有朝着社会设计领域发展的趋势,就连报奖说明也都越来越强调社会责任方面的内容。不仅如此,全球的消费市场也在朝这个方向走。”

  “过去我们讨论让设计的力量介入二级产业,但现在越来越多的设计能量开始渗入到农副产品生产与第三产业,甚至是各种社会服务。其实社会设计不只是产品,它可能是传达类作品,可能是一个新的商业模式,也可能是一个盈利性社会企业的创新尝试。”石振弘说道。

  

  案例分享:德国Kiezkaufhaus线上商店(2015年红点传达设计大奖获奖作品)

  当社区里很多小店被电商所击溃的时候,当地的物流公司创立了一项社区物流平台计划,帮助社区独立小店抵抗电商。他们将社区小店的产品精美地展示在平台上,本地消费者透过此平台购买社区商家提供的日常所需,借此减少碳足迹里程数。特别的是,订单都由当地长者运送,鼓励年长者参与社会。而到了周末则关闭平台,鼓励居民走出去,与社区商家面对面交流,促进社区情感。

  

  “这个案例不仅解决改善了社区独居老人的问题,碳排放问题,社区小店生存问题,邻里关系问题。你说社会设计和商业化产业化之间是绝对对立的吗?其实不然。”

  “社会设计的可能性有很多种。我们希望透过红点的平台,集结来自社会各界的能量,在当中扮演好各自的角色,透过设计,共同助推城市与社会议题的优化解决,助推中国社会设计生态系统。”石振弘说道。

  (免责声明:中国青年网转载此文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责任编辑:ZER
 
相关新闻
加载更多新闻
热门排行
热 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