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图片|评论|共青团|温暖的BaoBao|青年之声|青春励志|青年电视|中青校园|中青看点|教育|文化|军事|体育|财经|娱乐|第一书记网|地方|游戏|汽车
首页>>财经 >> 科技 >>  正文

刘庆峰:落实AI国家战略 培养新时代AI应用型人才

发稿时间:2019-03-07 16:01:00 来源: 中国青年网

  根据高盛《全球人工智能产业布局》数据显示:2017年全球新兴人工智能项目中,中国占据51%,但全球人工智能人才储备方面,中国却只占5%。预计到2030年,中国人工智能人才缺口将超500万人,人工智能人才培养刻不容缓。

  企校共建 产学研用一体化 培养AI人才

  今年年初,科大讯飞董事长刘庆峰他与安徽芜湖市领导一起,前往坐落于芜湖的安徽信息工程学院视察调研。这家高校是在教育改革中,由科大讯飞与传统高校相结合,并完全由科大讯飞全资收购,基于“校企联合、校企合作”的理念而发展起来的。它以人工智能为教学特色,目前已经初见成效。

  刘庆峰在此次调研中,特地体验了学校的机器人模拟对抗赛和智能制造柔性生产线。在2017RoboMasters全国大学生机器人大赛东部赛区比赛中,安信工代表队先后击败厦门大学、天津大学和中国科技大学等名校的参赛选手,最终在参赛的29支队伍中名列东部赛区第四,顺利晋级全国总决赛,这一成绩让业界学界刮目相看。而智能制造柔性生产线,仅用36道环节就可以组装一部iPhone手机,更让人看到人工智能教育,已经在这批在校大学生中开花结果。

  安徽信息工程学院AI人才培养的成果,不仅是政、企、校联动办学的成功实践,也是科大讯飞开创的产、学、研、用一体化人才培养理念的成功实践。用AI产业带动AI教育,用AI教育促进AI研究,将AI研究投入AI实用,继续推动AI产业发展,从而进入一个良性循环。

  就在今年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刚刚印发《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实施方案(2018-2022年)》并指出,深化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构建产业人才培养培训新体系,完善学历教育与培训并重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推动教育教学改革与产业转型升级衔接配套。健全产教融合的办学体制机制,坚持面向市场、服务发展、促进就业的办学方向,优化专业结构设置,大力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开展国家产教融合建设试点。科大讯飞在人工智能人才培养方面的前瞻性举措,正是对这一方案的提前实践。

  组建“百校联盟” 完善AI+X培养体系

  人工智能是一门赋能的科学,脱离了应用行业的AI,是无本之木。因此AI教学必须与相关产业相融合,实现AI+X,才能真正成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最强劲的引擎。

  科大讯飞在从事AI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始终注重课程的全面升级。打造面向市场化的课程设计和“双师”模式,除了专业教师讲授理论课程,更有企业工程师为学生传授实践经验。人工智能企业工程师培养教学课程安排,对应用型人才的工程实践能力培养体系进行系统设计、总结完善,构建并实践了逐层递进、技术逻辑脉络清晰的能力培养主线,使得实践教学有效落地。

  与此同时,科大讯飞将携手百所高校共同打造生态联盟体系,构建双线学习场景,设立AI LAB实验场所,提供高校AI人才培养的整套实验室解决方案 ,包括AI实验超脑、软件平台与实验资源、智能硬件、AI产品、实验空间建设等。

  AI LAB从产、学、研系统工程需求出发,结合人工智能体验和展示诉求,将科大讯飞核心技术转化为AI实验资源,在“学”方面满足人工智能工程师的培养需求,在“产”方面满足轻量级人工智能的产品研发需求,在“研”方面满足师生在人工智能领域的科研需求,助力高校在人工智能学科建设上实现内涵式快速发展,在AI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能力方面步入新台阶,完善高校AI人才培养体系,促进AI专业集群建设,优化AI科研创新体系,有效推动AI科技成果转化与示范应用,具有较大的教学科研效益和社会效益。

  强强共建生态  精耕AI人才培养的沃土

  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这是科大讯飞在为人工智能行业蓄积后备力量,但是人工智能人才的培养,不仅需要企业自身的努力,更要构建行业生态,源源不断地为人才培养提供养分。

  2018年底,科大讯飞与工业和信息化部人才交流中心签署了产、学、研、用《人工智能人才培育战略合作协议》。同时,特斯联、寒武纪、第四范式、科大讯飞四家国内人工智能头部企业,联合签署了《人工智能产业人才培育标准合作备忘录》。国内人工智能产业的上、下游企业,在工信部人才交流中心统筹推动下,完善人工智能领域学科布局,加强产学研用合作,鼓励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等机构合作开展人工智能学科建设及培养人工智能+X复合型产业人才。

  构建人工智能培养的生态,科大讯飞的努力才刚刚开始,在将来,国家相关部门联动越多,产业链伙伴参与越多,人工智能产业人才受益就越多。人工智能产业人才培养就越能从产、学、研、用做到融会贯通,培育的人才就越快适应企业快速发展的市场需求。为此构筑开放包容、合作共赢的生态,才能彼此成就,良性循环、实现价值最大转化。

责任编辑:高蕾
 
相关新闻
加载更多新闻
热门排行
热 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