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图片|评论|共青团|温暖的BaoBao|青年之声|青春励志|青年电视|中青校园|中青看点|教育|文化|军事|体育|财经|娱乐|第一书记网|地方|游戏|汽车
首页>>财经 >> 青担当 >>  正文

吴起:一座城的终点与起点

发稿时间:2019-05-17 14:07:01 来源: 中国青年报 中国青年网

  吴起这座在无定河畔的县城无论从地名还是位置都给人一种肃杀之气。1935年,中央红军在这里用一场“切尾巴”战役,为长征写下了一个完美的句号;中央红军与陕北红军在此会师,这里又成了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一个起点。

  乘车出延安城,行不远,群山屹立在公路两旁。透过车窗张望去,眼前看见的是在雨中灵动飘逸的片片新绿。若不是一回回穿越隧道提醒着我的方位,我竟疑心起是不是走进了《溪山行旅图》中的江南群山。

  车轮匆匆,不觉间已到了吴起县的县城,绿色是这座城的主色调。

  吴起的过去:种田养羊生娃

  翻过山岗,汽车停在了退耕还林展览馆前,展览馆里,藏着这片绿色背后的秘密。

  展览馆布局简约,一如陕北这片土地的质朴。在这座展览馆里,记录了80个春秋中吴起的剧烈变迁。

  馆内我们遇见一位老人,老人站在“兄妹开荒到兄妹植树”的展览前久久不愿离去。我上前与老人攀谈,原来老人一家便是吴起镇这数十载变化的亲历人与见证人。

  老人指着兄妹开荒的标牌说,当年延安为了增强革命力量,支援前线斗争,这座城几乎贡献了它的每一滴血液。老人的父辈就曾随大部队开上每一座山,将山坡变为田地,将一粒粒食粮源源不断运往军队最需要的地方。

  后来革命胜利了,荒山也变成了牧场与农田。但老人风趣地给我讲了个笑话:“俺这地方的人都一根筋,每家每户都要多种田多养羊,种了田养了羊就去生娃,生了娃又去种田养羊。”老人说得云淡风轻甚至有些戏谑,但是看看展览馆里的记录,却不难发现荒山越来越多,山洪越来越多,流失的水土也越来越多,只是大家的收入却未见增长,劳苦未见减少。

  这样的循环周而复始,老人也从一个儿童变为家里的重要劳动力,似乎父辈的困苦会在他这里开始又一回循环。然而吴起总少不了奇妙的转变,这些转变总离不开终点与起点。老人和我们一同走进了馆内的那条时光隧道,他的思绪也飞回到20年前的那个春天。在那个春天,吴起县决定像几十年前的红军一样,开始一段伟大的“长征”,为这西西弗斯式的循环设置一个终点。

  放下自家一亩三分地,上山种树去

  那一年老人像以往一样走上山坡,可手中的锄头和牧绳变成了植树的镐和锹。1998年,吴起县开始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封山禁牧,退耕还林”。他和无数吴起县农民一样心中有一万个不理解:“我们种了一辈子的地,养了一辈子的羊,也没见日子宽裕起来,如今叫我们羊也不养地也不种,这能行吗?”

  不仅是老人,就连当年的林业干部对于这项举措也有着深深的忧虑,陪同我们参观的县林业局副局长刘广亮对当年的担忧记忆犹新:“生存永远大于生态,我们这样要求禁牧禁耕会不会影响老百姓的生计?我们付出这些代价最终又能收到怎样的效果?当时,这些在我们心里都是未知数。”这像极了当年那场轰轰烈烈的长征,虽然谁都不知道往哪里走,会遇到什么苦难,最终又会有怎样的结果,然而在咄咄逼人的形势中不得不踏上这条艰难的道路。

  对于当时的吴起县来说,满山黄土的团团围困就像当年国民党的百万军队对苏区的包围。更危险的是,越来越严重的水土流失不仅让吴起县的农民失去了劳动果实,那些流失的水土也抬高了黄河的河床,并时刻威胁着下游地区的安全。形势逼人,只得摸着石头过河。群山被封闭,羊群被圈养,一支支植树队开上了金佛坪的山峦,开上了无定河畔的山坡,开上了头道川两侧的山岭。

  老人当时也丢下了家里的一亩三分地,他看着老照片告诉我们:“毕竟这土地是咱们农民的命根子,耕作了几代人一时半会儿要放下还真有些不舍。”但是村里,绝大多数村民却和老人一样很快就加入了植树的队伍。问及原因,老人一挥手说:“俺们都是山沟沟里的农民,也不懂什么科学道理,只晓得公家不会害我们,公家拿出这么多钱补助我们,我们也得想想公家的难处。”就是这样一种朴素的信任,让村民们有了坚定,他们就像当年的红军战士一样,一步一个脚印坚定地走向终点,周围的群山在一年又一年的春风中变得郁郁葱葱,吴起县荒山遍野的历史走到了终点,而这里变成了全国退耕还林运动的新起点。

  林业干部也不忘当初对老百姓的承诺,走到了农村生产的第一线。他们立志,将这里的贫困带到终点。

  渐渐地,这里的畜牧业实现了集中饲养,农业也变成了因地制宜的特色农业种植,生产方式更现代化了。对于这种变化,老人似乎有着说不完的骄傲与兴奋,因为这样的转变让他与乡亲们在自己的土地上可以有质量地生活。

  年轻人纷纷回到家乡

  从前,年轻人在这片土地上忙碌一年,却不能得到应有的成果,一年年过去,越来越多的人重复着长辈的路线走西口或是南下打工。

  随着生态的好转,自然环境成为农业发展的推动力。先进的科技更是给了农民们更好的生计,村民家里建起了大棚和养殖场,农科所的同志也根据生态环境的转变引入了更多优质的种子与牲畜。在县政府的努力下,一些偏远贫苦地区的散居村民迁入了崭新的村民搬迁点。

  老人的二儿子也和村里好多年轻人一样,选择回到家乡发展,在家乡的土地上写下自己的人生篇章。老人说这几年政府帮扶他们家种植特色甜瓜。得益于强烈的光照条件,这里出产的甜瓜香甜多汁。而大棚种植则有效规避了病害等造成的减产,在保证甜瓜香甜的同时,更保证了产量。仅仅是老人二儿子的大棚,每年就可以给他们一家带来五六万元的收入。老人对于现在的生活十分满足,他说:“如今咱这个地方风调雨顺,家里的收入年年有余。”

  20年过去了,吴起旧貌换新颜。纪念馆的二层有一组对比照片:左侧是过去的无定河与金佛坪,那里黄土满天,只有光秃秃的山梁、散落在沟壑里零星的耕地与小群的牛羊;而右侧一组图片里,金佛坪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无定河畔芳草萋萋农舍整齐,村里的大棚与养殖场星罗棋布……

  走出展馆,我们来到了当年的“切尾巴”战役旧址,登上山巅一眼望去,远方的群山上苜蓿、刺槐、榆树还有灌木从山沟一直覆盖到山顶,风吹木叶沙沙作响,好似一首轻柔而又坚劲的民歌。陪同我们参观的宣传部干部摘下一片榆钱,放在嘴里嚼了嚼,露出了满足自豪的笑。

  又是一阵风吹过,当年见证了毛主席指挥“切尾巴”战役的两棵老树落花簌簌,花儿片片落在毛主席雕像上,落在我们每个人身上。吴起县的人民将这里的山河变成绿色,这是他们退耕还林一个阶段的终点,但更是一个崭新的起点。

  南京体育学院 俞尚伯 来源:中国青年报

原标题:吴起:一座城的终点与起点
责任编辑:高蕾
 
相关新闻
加载更多新闻
热门排行
热 图